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浙传实践
作者 戴运财 姚姿如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十余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传播力也在不断增强,然而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离不开高素质的国际传播人才。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范式、知识能力结构和责任体系亟须更新和再造。本文认为要推动国际传播人才的专业交融共促,强化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提升人才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唯此才能满足融合媒体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传播人才培养 浙江传媒学院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共建不断加深,“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发展也不断被深入推进。从客观上看,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乃至全世界的高质量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推进中国更多参与国际事务、更好地走进国际市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复合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浙江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浙传”)构建了相对完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专注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兼具战略思维的人才,尤其注重通过校企联合和课内外联动,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双重提升。基于对该校近十年人才培养实践的深入分析,笔者就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策略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该体系下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发展。

一、较早探索、持续未断的双语特色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传播格局与国际舆论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因此培养具备坚定政治立场、拥有综合传播能力的国际传播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在此背景下,浙传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秉持与国家战略并肩前行、与社会发展同步跃动的核心理念,坚定地将教育目标瞄准国际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此全面且深入地打造出一个适应新时代脉搏、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体系;构建了独具“双语”特色的“语言+传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浙传分别于2001和2004年率先在全国进行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专业专科和本科的招生,当时只有中国传媒大学开设英语播音专业(后因故停招)。20多年来,浙传双语播音与主持专业不间断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以双语为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他们广泛活跃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该专业立足中国媒体与传播实际,并吸取国际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成果,与传媒业界紧密合作,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双语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近年来,双语播音专业招生火爆,社会欢迎度高,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中国传媒大学也恢复双语播音专业,浙传的成功经验不断被全国更多高校熟知、参考和借鉴。

在培养目标上,浙传始终注重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传媒人才,在播音专业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附加外语专业的跨语言与文化的交际能力,突出本专业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编译技能、播音艺术的有机结合。通过本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具备较好的中西文化基础知识和传媒类的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兼具“中文+外语”的双语沟通、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熟练运用双语进行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播、译、写等工作;能在外事外交、对外文化交流、对外经贸、媒体教育、涉外企事业管理部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此外,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又细分了两个方向:双语口语传播方向和双语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一是双语口语传播方向。本方向在国际传播专业知识和外语学习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学习各类传播活动中口语表达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在双语节目主持、新闻发布、会议会展、演讲谈判等领域中的口头表达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并扩展至语言艺术与思辨、语言与权力、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与社会化等领域,不断拓宽学生的“口语+传播”的复合能力,厚植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期培养出拥有丰富语言知识,熟练掌握口语交际能力,且适于职场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二是双语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本方向一方面强化对国际传播专业知识和外国语言与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注重对媒体节目策划与制作、国际新闻的采集与报道以及我国对外宣传报道方式与政策等内容的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国内外新闻的采、编、播、译、写等全过程、全系列的新闻传播能力,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领域对高层次国际传播人才的需求。

本文刊登于《传媒》2024年2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