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希望能通过“出海”获得新增长。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教授傅强对这点感触颇深,他同时是学校中文EMBA项目的学术主任,近几年他越来越频繁地注意到学生们对这件事的关注。疫情期间,这个EMBA项目就明确了目标—服务希望在全球拓展业务的华人企业家,学院还为此设立了“全球企业家奖学金”。
然而,在傅强眼里,如今准备“出海”的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每当谈到企业出海,总有人会回看1980至1990年代的日本企业,彼时它们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广阔市场。但与当时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兴起的环境相比,如今的环境更加复杂。想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全球拓展生意,企业需要更谦卑的心态,做好更深地融入当地市场的准备。
在202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EMBA课程的开学典礼上,傅强曾这样总结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几个关切,“科技进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世界秩序与治理方式陡然转折,当前历史进程对华人的影响首当其冲。”
Yi:YiMagazine
F:傅强
Yi:就你接触过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在疫情之后有什么突出的共性困惑?他们来到EMBA班的诉求和状态,和过去相比是否有显著不同?
F:事实上,我们EMBA项目的课程设置在疫情期间就主动做了转型,明确以“帮助华人企业家实现全球梦想”为目标,服务有在全球拓展业务需求的企业家群体。这个转型也是因为发现学生们对这方面特别关切,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全球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或者突破口。不过,3年前学生们更多是想主动求变,最近几年则是出于对现状的焦虑,想要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突破。
Yi:EMBA班的一个愿景是“探索华人文明与世界共存的方式”。在如今的全球治理背景中,你对于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华人企业家与世界产生连接的方式有什么更新?
F:1990年代末期,我认为华人世界,特别是中国内地,和世界是“双向奔赴”的状态,中国的经济和市场和世界迅速接轨,主动拥抱开放的世界。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中国经济创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那时候我感觉,世界对于华人文明的个性、独特性看得更多,没有太多考虑共性。
但当下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