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没有爆款电影的一年
作者 叶雨晨 崔硕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万达电影是2024年最值得关注的影视行业收购事件对象。

没人能预判到,在经历过2023年的红火复苏之后,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冷下去了。

一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刚刚提交一份优秀的年终成绩单,总票房恢复至2017年水平,达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60.05亿元,占比83.77%,观影人次12.99亿。2部电影票房超过40亿元,5部超过10亿元。现实主义和犯罪题材电影异军突起,电影行业一扫疫情阴影。

如今不到一年,截至11月20日,2024年电影总票房仅为395亿元,缩水超过100多亿元,全国观影人次出现超过40%的跌幅,非节假日时段的部分影院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超过半数的影视上市公司持续亏损。2024年的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从业者们该如何应对?

失灵的法则

2024年电影总票房的颓势早在春节档就显露出来了。

猫眼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80.16亿元,总观影人次1.63亿,相比2023年春节档分别增长了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档期新的纪录。但数据增长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春节档天数增加,中间还有一天情人节带来的节日效应加成。

“日均票房及日均观影人次均同比下跌,春节档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是喜中有忧的。“猫眼研究院高级分析师张彤对《第一财经》杂志说。

之后的暑期档成了影响总票房的关键。今年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最终以总票房116.43亿元落幕,相比去年的206.3亿元,同比下滑43.6%,规模与2014年、2015年接近。其间,放映总场次3825.9万场,同比增加10.5%,在放映规模再创新高的同时,总出票量2.83亿张,与去年的5.05亿张相差甚远,上座率严重下滑。

2023年电影市场的火爆与观众疫情后报复性消费、市场存货集中上映有关。但一些客观因素已经存在,比如经济下行、消费观念趋于保守,以及微短剧盛行,抢占了观众对故事消费的注意力等。而2024年,电影业这些年积攒下来的行业问题也凸显出来。

首先是2023年大获全胜的短视频宣发。《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都借助短视频的多元玩法,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热梗,通过激发受众强烈的情绪共鸣,最终分别拿下35.23亿元和38.48亿元票房,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为电影宣发重镇。但在被一批又一批抖音切片视频将观众“骗”至电影院后,观众对短视频营销产生警惕,导致2024年其转化率大不如前。

其次,过去被市场认证过的大导演、大制作、大明星等能让一部电影卖座的标签集体失效了。

暑期档中,乌尔善执导的《异人之下》改编自国漫大IP,最终票房仅为1.18亿元;陈思成执导的传记片《解密》票房3.34亿元;徐峥执导的《逆行人生》票房3.59亿元。这些原本被期待票房突破10亿元的电影均未能实现市场预期。宁浩在今年春节档和国庆档分别上映的《红毯先生》和《爆款好人》票房仅为9422万元和2713万元。陆川耗时8年、号称总投资6亿元的大制作《749局》更是成为群嘲的对象,最终票房3.75亿元。

这些过去电影市场中的常胜将军掌握着资源、资金、话语权,但在功成名就后意识上已经很难与年轻人同频,老导演接二连三失手,年轻观众对内容愈发不肯买单。

张彤在做暑期档数据分析时发现,今年平均购票年龄已经上升至33岁,这是该指标首次超过30岁。“从数据结果看,我们的主流观众在变老,新的、年轻的观众没有及时补充进来。未来只有不断地推出符合年轻人观影需求的电影,不断培养年轻人的观影习惯,这个行业才能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张彤说。

另外,爆款能撬动的票房体量也在收缩。2023年,电影业发现可以通过共振时代情绪、引发话题来制造爆款,如今这个办法也被证明不再管用。今年票房超过30亿元的电影仅《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抓娃娃》3部,票房冠军也没能突破40亿元。像《逆行人生》这样试图反映社会情绪的电影还陷入了舆论旋涡中—话题和情绪变得不再可控。

“社会群体加速分化,不同群体之间越来越难形成共识,文化差异、社会群体和地域间的冲突,导致一部电影很难获得社会的主流共识了。”《狙击手》《满江红》《坚如磐石》的原著作者、编剧陈宇对《第一财经》杂志分析道。

传统大公司离场

2023年,电影市场还可以依靠《孤注一掷》《坚如磐石》《涉过愤怒的海》等疫情期间积压的作品支撑,但等到2024年,库存已经不多了,优质作品供给不足的情形开始显现。

11月,国内各大上市影视公司的前三季度财报均披露完毕。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只有光线传媒、北京文化和华谊兄弟。其中,北京文化和华谊兄弟已连续亏损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是因为亏损略微收窄,这两家影企因财务暴雷和债务重压,已经长期缺席电影市场。当年风光一时的“民营五大”仅剩光线、博纳、万达还留在牌桌上。

2024年“最赚钱”的影视公司是光线传媒。财报显示,光线传媒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4.42亿元,同比增长53.37%;净利润4.61亿元,同比增长25.08%。

本文刊登于《第一财经杂志》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