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桂林市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对外宣传桂林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旅游文化,景点介绍译文的优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翻译美学对优化桂林景点介绍英译、对标世界级标准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旅游景点英译的审美再现对吸引国际游客前来、提升国际游客旅游体验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文章以桂林旅游景点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桂林各景点的介绍性文字,分析原文的美学元素和译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探讨了旅游景点英译审美再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桂林旅游;翻译美学;景点介绍;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北海艺术设计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跨语境视域下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翻译实践研究”(BYSK2024019)。
引言
桂林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之一,桂林也成为海外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已经接待了超过300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超过4 000万入境游客。近年来,随着免签证政策的不断放宽,推动入境旅游业复苏已变得日益紧迫。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强调要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为新时代桂林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背景下,为了向世界推广桂林的旅游业,桂林旅游景点的英文介绍已成为展示桂林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的重要方式。文章对桂林市旅游景点双语介绍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以英译文本为例,以翻译美学为指导,在感受原文魅力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美再现的优化策略,以期为翻译美学指导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翻译美学概述
翻译美学理论的系统性论述来源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翻译美学理论主要研究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关系,以及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手段等[1]。
翻译的审美客体指原文。原文的审美价值取决于审美构成,即构成原文的审美要素。美学要素按性质分为两类,一种是美学的表象要素,即原文的语言形式,如行文的音韵、节奏、遣词造句等;另一种是美学的非表象要素,也就是行文的意境、神韵、风貌等。
翻译的审美主体是译者。审美主体受制于审美客体,受制于双语间的文化差异和译者与作者间存在的时空差。审美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体现在译者情、知、才、志四个方面[2]。在审美的过程中,译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审美经验起到重要作用。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有双重任务:对美的认识和鉴赏以及对美的再现和创造。译者只有发掘原文的审美要素才能达到对审美的感知,只有根据审美经验和目的语的审美原则,从词句篇章、意境、逻辑方面优化调整,发挥出文化、风格、修辞、意蕴等审美功能,才能最大化传递原文美感,得出读者喜爱和欣赏的译文。
翻译中的审美体验一般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审美构成的认识,对审美认识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审美再现是审美体验的最后一步,指的是译者将自己经过识别、转化、加工的审美体验赋之于译文的过程。
“审美再现”过程是对语言审美基本功的把握和实施,目的在于保证语言交流中有效的达意传情,尽力传达或重现原作的“原汁原味”[3]。翻译活动离不开选词酌句,谋篇布局,传情达意,择善从优,形成审美经验,再现原文审美。在翻译中审美再现的常用手段有模仿、对应和重建等。
二、桂林景点介绍的文本特点分析
桂林景点介绍的原文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以叙述文化历史为辅,突出景色的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表达对景色的欣赏和赞美[4]。文中常常引用古诗词,语言注重音韵,多采用四字结构和排比、对仗的手法,其遣词造句和行文的音韵、节奏都具备美感。文中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表现力和吸引力极佳。
桂林景点介绍的译文往往逊色于原文,未能体现原文的审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