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驱动模型及发展研究
作者 丁菊 柳西波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的资源基础、消费需求、设施保障、效益推动、创新潜力及经济拉动等关键驱动因素,构建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探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各驱动因素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驱动模型;四川段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ZJG2022-750);2024年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专项(LZZX-C-04);四川省教育厅2022年度教育科研课题(SCJG22A271)。

引言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建设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江上游的四川段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当前四川段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四川段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构建一个科学的模型,以期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自2021年底启动建设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李后强(2022)等学者形成“长江学”研究学派[1]。曹劲松(2024)认为其建设不仅关乎文化保护与传承,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2]。冷志明(2024)提出应面向跨区域联结、跨时空呼应、多形态呈现的文化遗产[3]。

(二)关于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重要性

徐娅等人(2023)认为,文旅融合是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4]。傅才武和程玉梅(2022)指出,文旅融合不仅有助于激活文化和旅游资源,还能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5]。

(三)关于文旅融合各种变量的影响

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是多方面的。田美玲等人(2024)的研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分析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空间效应及其驱动因素,指出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等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6]。焦艳丽(2024)则提出新常态下文旅融合的发展转变方向[7]。

综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的驱动模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长江学的理论指导、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政策背景、文旅融合的目标与路径、文旅融合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及各变量的综合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文旅融合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驱动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一)驱动因素识别

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文旅融合的驱动因素归纳为六个维度:

一是资源基础。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石,包括文化遗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活动资源。四川段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遗址、武侯祠等;自然景观方面,九寨沟、峨眉山等景点享誉国内外;人文活动资源则体现在丰富的民俗节庆和地方戏曲等。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