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旅融合背景下,湖湘民俗体育发展迎来了新契机。湘西地区作为国家重点文化旅游区之一,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民俗体育活动得以体现和传承。文章深入剖析了湖湘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认为在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存在民俗体育特色不鲜明、文旅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湖湘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湖湘民俗;湖湘体育;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委一般项目“湖湘民俗体育‘文旅融合’的推进路径研究”(21YBA196)。
引言
民俗体育以草根性、传统性和地方性为核心特征,是以身体运动技艺呈现、为一定区域普通民众所世代传承的民间体育文化形态。湖湘民俗体育是指在自然环境与社会风俗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湖湘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出现在民间祭祀活动、宗教活动和节庆活动中,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加速湖湘地区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1]。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湖湘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章将通过分析湖湘民俗体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以文旅融合助推湖湘民俗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方案。
一、湖湘民俗体育概况
湖湘民俗体育是湖南地区特有的体育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形成和发展受地域、气候、民族习俗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起源于古代祭祀、庆典、狩猎和军事训练等活动,逐渐演变为大众化的娱乐和竞技项目。湖湘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其在凝民心、聚民力、提民气、塑民德等方面具有融合作用,主要包括龙舟赛、舞狮、舞龙、打糍粑、花鼓灯,赶集场的摔跤、斗鸡、放风筝、划旱船、挑花担等。湖湘民俗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出强烈的集体性和互动性,参与者通常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展示团队协作和群体竞争的精神。湖湘地区民俗体育不仅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更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如忠孝、节俭、合作等传统价值观。此外,湖湘民俗体育还体现了明显的节庆性和季节性。大部分项目与重要节日密切相关,如端午节的龙舟赛和春节的舞龙舞狮,此类活动表达了湖湘人民对自然、社会和祖先的敬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功能。
二、湖湘民俗体育发展现状
(一)区域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区域特色文化作为无形的精神财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当前,部分民俗体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趋同化与同质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原有乡村浓郁的生活氛围与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3]。此现象在传统舞狮、舞龙等项目中比较明显,其表演形式和内容日益趋向全国通用的规范,未能充分体现湖湘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地方风俗。例如,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长乐古镇的“九龙闹新春”活动过程中,为迎合部分观众的喜好,加入了现代灯光和音效装置,虽然提升了视觉效果,但现代装置可能影响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此外,传统体育项目如划旱船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比较注重赛事的观赏性与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例如,土家族跷旱船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了竞技化的需要,在文化层面、场地器材和规则层面、健身价值及推广层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现代体育竞技的要求,可能导致民俗体育项目出现“功利化”现象,淡化其本身的民族性和文化内涵。
(二)文旅融合深度有待提升
湖湘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融合度尚有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