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活化利用。陕西韩城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研究价值。本研究通过分析陕西韩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和利用现状,揭示其开发现状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不完善、传承人培养与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创新非遗文化开发模式、优化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提升非遗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等开发策略,以期对促进韩城非遗文化传承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非遗文化;旅游利用;文旅融合;开发策略;韩城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陕西省社科基金专项项目“‘链长制’推动陕西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研究”(2022R057);2023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文理文气”校园文创设计与开发(S202311080048)。
引言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开发与活化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陕西韩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独特的非遗文化资源,为韩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一、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具有丰富历史积淀和独特民俗风情,对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振兴地方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城非遗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潜力,深入研究和探讨韩城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对促进韩城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文章通过对国内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开发与旅游利用、陕西韩城非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研究
以“文旅融合”和“非遗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出8篇文献,分别对赣州[1]、巢湖[2]、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3]、枣庄市[4]、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模式[5]、贵州蜡染[6]、齐鲁民间手工艺[7]、大连市非遗旅游开发[8]进行研究。文献主要围绕“文旅融合”与“非遗文化”,借助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实地调研法,探索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及非遗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模式和策略。
(二)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非遗文化”和“旅游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刁宗广强调在保留文化本真性和商品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创意性和真实性[9]。张晓琳、张文磊、赵钱以彝族“撮泰吉”为例,研究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传承策略[10]。贾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11]。刘佳欣探讨策略联动机制,合理利用非遗旅游资源,为非遗科学保护和开发提供可行性建议[12]。周思聪、俞逸晖主要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试图发现国内外不同的研究热点,并发掘其中问题[13]。郑伟刚、马月伟对中国非遗旅游研究进行梳理,认为非遗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遗保护和促进旅游业发展[14]。
(三)韩城非遗文化研究
以“非遗文化”和“韩城”为主题检索近五年文献仅4篇,赵丽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效应评价研究》中对韩城政府、游客、居民、传承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提出政府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宣传力度,企业要创新非遗旅游产品内涵、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社区要强化社区参与、创新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等建议[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