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红色文化赋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王灿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开封红色文化赋能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造,政策驱动与机制创新,以及红色文化赋能红色旅游的新实践模式与路径选择,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路径,旨在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研究发现,科学的空间布局和深度的价值挖掘是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则是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此外,社区参与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加强地方社区的参与,能够有效促进红色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红色旅游发展路径和实践模式,开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得到有效利用,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有力支撑。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空间重构;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3年度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开封市红色文化旅游地品牌构建与提升路径研究”(汴科文2304043)。

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是推动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1]。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开封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记录了革命历史的光辉岁月,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2]。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造

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造是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和深度的价值挖掘,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重构可能

开封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展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现象,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其周边的县域。这些资源涵盖了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多种形式,构成了以市区为核心,向四周扩散的空间分布模式。空间重构的可能性在于运用GIS技术对这些资源点进行空间分析,以确定最优化的空间布局方案,确保资源点的分布既遵循历史脉络,又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求。此外,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点的可达性和便捷性,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网络,减少游客的旅行时间,增强旅游体验的品质[3]。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信息系统,实现资源的精确管理和高效运用,从而提升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再造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提炼其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所在。通过专家的深入解读和学术研讨,可以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深度。利用现代科技,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从而提高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通过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激发游客的购买兴趣,提升纪念品的价值。如焦裕禄纪念园,位于兰考县城关北黄河堤顶,主要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桐林四部分组成,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干部德育教育基地。将焦裕禄纪念园的相关相册、书册、文创作品以及焦桐系列产品,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4]。

(三)红色文化资源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造的协同效应

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空间重构与价值再造的协同效应。空间重构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价值再造则能增强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良性循环的形成。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