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西藏”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
作者 朱梅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随着“冬游西藏”的不断推进,西藏自治区冬季旅游面临基础设施不适冬、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推广乏力、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的制约。破解发展瓶颈,需立足西藏实际,从优化基础设施、创新产品供给、精准营销推广、强化人才支撑、深化区域协同、完善利益协调等方面系统施策。通过采取因地制宜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创新“互联网+”营销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完善多元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措施,加快冬季旅游体系建设,将“冬游西藏”打造成拉动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以推动西藏旅游实现四季全时发展。

关键词:西藏旅游;冬季旅游;发展策略;市场营销;多方协同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23年,西藏旅游业实现高位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5 516.9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5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73%和60.04%,创历史新高。这得益于西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金融支持,加快新业态培育等多措并举。与此同时,西藏持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游客权益,提升服务质量。然而,“冬游西藏”在基础设施、产品供给、营销推广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文章拟在分析西藏冬季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剖析关键问题,提出创新发展策略建议,以期为西藏冬季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西藏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一、“冬游西藏”发展现状分析

(一)“冬游西藏”的资源优势

西藏冬季旅游资源独具魅力,构成了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原雪景、冰川奇观等自然景观独树一帜,如纳木错冰封壮景、珠穆朗玛峰皑皑白雪等,为游客提供震撼的视觉体验。藏历新年、跳神法会等民俗活动彰显浓郁文化特色,冬季更显神秘氛围[1]。西藏地理位置优越,与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壤,便于开发跨境冬季旅游线路。冬季气候干燥晴朗,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星、摄影等特色项目的开展。高原温差大、紫外线强等独特气候条件为开发高原冰雪运动、康养旅游等新兴业态提供了可能性。这些资源优势的有机融合,为“冬游西藏”打造差异化吸引力奠定了基础。

(二)“冬游西藏”的市场需求分析

“冬游西藏”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潜力巨大。国内市场方面,随着冰雪旅游热潮兴起和“冬游西藏”优惠政策推出,赴藏赏雪、体验藏历新年等需求显著增长。高端定制、深度体验类产品受到追捧,年轻群体对冰雪运动、极限挑战等项目兴趣浓厚。入境游客冬季赴藏需求稳步上升,欧美游客较为偏好藏传佛教文化体验和户外探险,日韩游客青睐高原摄影和温泉养生。细分市场呈现特色化趋势:摄影爱好者追求纯净雪景和星空摄影;科考团队关注冰川变化研究;户外运动爱好者寻求极限挑战;宗教朝圣者渴望参与冬季法会活动。这种多元化需求为“冬游西藏”产品创新和市场细分提供了方向,也对旅游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冬游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西藏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取得显著进展。交通方面,2023年中国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保障航班起降6.07万架次、年旅客吞吐量689.7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63.2%、106.1%。截至2023年12月31日,青藏铁路进出藏旅客运送量共计295.9万人次。拉萨贡嘎国际机场全天候运营,青藏铁路和川藏铁路(拉林段)大幅提升冬季运输能力。318国道等主要旅游通道实施防滑铺装,提高冬季通行能力。住宿设施方面,拉萨、林芝等地星级酒店配备先进供暖系统,部分高端酒店引入地热供暖技术。景区基础设施升级,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完成游客中心改造,增加保暖设施。政府推出部分A级旅游景区免费、星级酒店淡季价、旅游运输优惠等政策,促进冬季旅游发展。然而,“冬游西藏”的发展仍存在挑战:偏远景区冬季交通保障不足,高海拔地区酒店供暖设施待改进,冬季特色游览设施和体验项目匮乏。同时,这些问题也为未来基础设施升级和产品创新指明方向。

(四)“冬游西藏”的营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西藏冬季旅游营销推广工作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整体效果仍需提升。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