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独特,推动其文旅深度融合对延续中华文脉、促进产业兴旺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剖析了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的现状特点,构建了融合度提升机制,并从资源整合、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健全政策保障,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优化产业布局,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品牌营销等多维度策略,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文旅融合;融合机制;内蒙古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科课题“内蒙古沿黄地区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包头市为例”(2021QN10);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度提升机制研究——以包头市为例”(NJSY23067);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课题“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机制与策略研究”(2023-WL0061)。
引言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和旅游作为乡村的两大优势资源,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既能够推动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互促进,提升农民就业增收,又能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内蒙古黄河流域范围广阔,民族文化多元,生态禀赋独特,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积累了一定的文旅融合经验。但从整体上看,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水平不高,特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文旅深度融合的内生机制尚待健全。在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亟须加快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现状分析
(一)文化旅游资源组合独特,开发利用空间广阔
内蒙古黄河流域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孕育了河套文化、乌拉特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圈。该地区分布着众多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河套泥塑、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自然景观资源同样独具魅力,贺兰山、乌梁素海、库布齐沙漠等构成了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1]。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数量偏少,开发利用空间仍然广阔。
(二)文旅融合有序推进,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内蒙古黄河流域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中。岱海文化旅游园区、蒙亮文化旅游景区等示范项目相继涌现。传统村落、民族手工艺基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动了农家乐、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模式,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加快融合,激发了农牧民就近就业、创业的热情。总体而言,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但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同仍有待加强,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进一步拓展。
(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较好,但带动能力尚显不足
内蒙古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部分地区已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并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康养旅游等新业态。然而,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偏小,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文化创意、数字文旅等新兴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文旅产业的带动、改造作用发挥不充分。推动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下一步亟须攻克的难题,以释放文旅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内蒙古黄河流域乡村文旅融合提升机制构建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文旅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各异的现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首先,遴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基础设施、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核心指标,构建涵盖质和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自然资源方面,可考虑景观多样性、生态环境质量等;在人文资源方面,可包括文物古迹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在基础设施方面,可涉及交通便捷度、接待设施完善程度等;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可包括产业规模、经济贡献率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