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课程中跨文化礼仪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缪小花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旅游行业中,跨文化礼仪能力是影响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旅游管理课程在跨文化礼仪能力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实践环节薄弱、评价体系不健全等。文章提出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引入情景模拟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评价体系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礼仪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程;跨文化礼仪能力;服务质量;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礼仪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跨文化礼仪能力不仅关乎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形象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在旅游管理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礼仪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旅游管理课程中跨文化礼仪能力的重要性

在旅游行业中,服务质量尤为关键,而跨文化礼仪能力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核心。旅游从业者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需求,便难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体验。掌握跨文化礼仪技巧的从业人员能更好地适应文化差异,进而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具备跨文化礼仪能力的人才不仅能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还能提升专业素养,增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从业者将助力我国旅游业在全球市场的拓展与发展。跨文化礼仪能力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服务者,还是文化传播者,具备优秀的跨文化交际素养能帮助他们有效推广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深化,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互相包容与共同发展。

二、旅游管理课程跨文化礼仪能力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完善

目前,在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中,跨文化礼仪能力的教学体系尚未建立。部分院校缺乏专门的跨文化礼仪课程,仅在部分相关课程中散见少量内容,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跨文化礼仪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够深入,缺少针对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礼仪知识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全面讲解。现有的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缺乏应对不同文化场景的能力。

(二)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跨文化礼仪能力教学主要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以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参与度较低。这种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许多学校未能引入情景模拟、多媒体互动等创新教学手段,学生缺乏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无法充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教学手段的单一化和缺乏互动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三)实践环节薄弱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许多高校在此方面的安排不足。学生在校内的实训或实地考察机会有限,尤其是与国际旅游企业、跨文化环境的接触机会较少,缺乏直接与外国游客或国际旅游从业者沟通的实战机会。此外,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跨文化礼仪能力的机会有限,这导致他们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国际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估。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