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研学旅行的困境与创新路径
作者 莫自苗 颜毓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研学旅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在良好的乡村空间研学旅行,才能取得良好成效。现在,很多乡村地区因研学旅行的载体作用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逐步摆脱贫困,走上振兴道路。但是,从当前的乡村研学旅行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研学旅行的困境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研学旅行;困境;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校级项目“乡村研学旅行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XSK2310)。

引言

2021年出台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对研学实践活动顺利展开并取得成效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些乡村地区将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建立起来,合理应用丰富的研学资源,不断健全课程体系,不仅推动活动特色化,而且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措施,保障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过程中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该项活动高质量发展。事实上,研学旅行活动意义重大,其并不是简单地在乡村地区组织研学活动,也不是利用研学活动以及研学产品促进乡村发展,而是要将这项活动提升到人才培养高度,通过对乡村资源经济价值的充分挖掘,突出其社会文化价值、自然生态价值以及政治价值[1]。通过对研学旅行在旅游思维层面的拓展,才能将经济元素、文化元素、生态元素以及社会治理元素与其进行深度融合,以取得理想成效。文章基于乡村研学旅行概述,阐述乡村研学旅行的必要性,分析乡村研学旅行实施困境,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研学旅行的创新路径。

一、乡村研学旅行概述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教育方式,将学生教育体现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从综合角度深入学习,这对学生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学习环境的局限,多通过校内课堂学习获得知识,缺乏亲身体验知识的机会,更无法深入探索知识。

为了打破这种教育僵局,就要不受学科知识壁垒的约束,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而打破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将沿途见闻以及感受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基于教材知识理解活动内容,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深入探索,获取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由此起到补充教材知识的作用。

研学旅行活动能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多样化,通过刺激学生感官的方式引导其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多维认知,经过内化之后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进一步了解,进而对家乡产生深厚情感。

二、乡村研学旅行的必要性

乡村地区实施研学旅行项目是必要的。基于我国多年的城乡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存,前者表现为社会化生产,后者表现为小农生产。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整体快于农村经济,很多年轻人为实现更好发展,进入到城市环境中打拼,由此造成城市人口数量攀升,有限的城市空间变得拥挤不堪,乡村地区则面临“空巢化”问题。2017年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乡村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化教育方式兴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在不同乡村之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学生以这种方式了解不同乡村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从而对乡村产生认同感,让他们为身为乡村居民而感到自豪,由此更加热爱家乡,希望将来投入到家乡建设工作中,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终实现乡村振兴[2]。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