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卢秋雅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随着跨越国界和地域的人文交流日益紧密,我国的生态旅游业逐渐呈现出积极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使得生态旅游成为国际旅游市场的热点之一。我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推动了跨文化旅游交流。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多元文化游客的需求,已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就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管理发展策略展开了相关研究,以期为该领域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背景;生态环境;旅游管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实现旅游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态旅游逐渐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促进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跨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结构及生态环境的差异对旅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文化融合,制订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策略,已然成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跨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特征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要素的可持续旅游方式,强调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理念是把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与传统的观光旅游不同,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尊重自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鼓励当地社区参与生态保护,获得经济收益。在跨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且复杂。不同文化对自然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将自然视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对象[1]。

(二)跨文化背景对生态旅游的影响

跨文化背景为生态旅游带来了诸多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语言障碍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环境意识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部分游客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注重减少旅游活动中的碳排放,倾向于选择降低环境影响的旅游方式;也有部分游客偏爱高消费的度假模式,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文化差异会导致游客群体在旅游行为选择上的显著差异,进而给文旅相关部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

第二,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存在信息获取、服务体验等方面的障碍,进而影响对生态旅游项目的理解。例如,如果生态旅游景区的导览信息或服务说明只提供当地语言,忽视了外国游客的语言需求,那么一些外国游客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旅游的生态价值,甚至可能因信息缺失而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因此,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管理中,必须考虑如何借助多语言支持等手段,降低语言障碍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环境保护意识差异。在有些国家的文化观念中,自然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敬畏感;也有些国家的文化观念则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工具。因此,游客的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态度。例如,部分国家的游客可能更倾向于遵守生态旅游中的环保规定,如垃圾分类、减少塑料制品使用等;部分国家的游客则可能没有环保意识,甚至可能无意中破坏环境。文化背景带来的意识差异要求相关部门在设计生态旅游项目时,要考虑到文化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旅游管理面临的跨文化挑战

(一)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

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在环境保护意识、行为规范以及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直接影响了生态旅游的管理效果。以环境保护为例,有些国家或地区的游客通常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如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乱丢垃圾、节约资源等。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