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帘洞石窟群历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用策略
作者 纪英英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通过研学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乡土文化进课堂,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历史古迹进行研学实践。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学活动,使学生在游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并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武山县是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丰富,其中的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更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以水帘洞石窟群为案例进行研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学旅行;历史教学;水帘洞石窟群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学旅行的背景

近年来,研学成为教育与旅游行业的双重热点,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

“研学热”是多种原因促成的。首先,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活动,是和传统的春游和秋游联系在一起的,火爆的底层逻辑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数年的经验。其次,研学旅行具有育人性,是从课堂走向课外的新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积极吸收新知识。当然,对于重视教育的家长来说,也希望发挥研学旅行在教育中的优势。

二、研学旅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研学旅行现状

综合来看,近年来研学课程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内容多样,课程设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有构建美育观的研学实践课程,有依托产业探索的研学课程,有以数字商科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研学,也有诗词联读研学课程,还有围绕历史、地理方向展开的研学项目,如以知行合一、地理核心素养和博物馆参观等为内容的研学课程。研学课程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它和历史、地理两大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有:研学开始前对研学和旅行的重点划分不清晰;在具体实施中顾此失彼;在结束后的评价中往往关注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

(三)历史研学旅行的特点

历史研学旅行以历史古城、石窟壁画、历史名人、历史核心素养、历史博物馆、红色资源、历史地理学科交叉、古村落等为主要方向,总体呈现出涵盖范围广、底蕴厚重、可行性强等特点。

三、水帘洞石窟群的价值阐述

近年来,武山县在打造文化名片、创建全县旅游示范区和文化保护区上做出了诸多努力。水帘洞石窟群作为武山文化、学校教育和校外研学衔接的地点,可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将水帘洞石窟群作为研学旅行第一站,带领学生直接感受身边的历史文化,最终达到去熟悉的地方却获得不一样体验的效果。

水帘洞石窟群是石窟艺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将其蕴含的佛教文化,景区众多雕塑景观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在水帘洞石窟群的研学,体味武山本土历史的厚重。“根据拉梢寺大佛造像题铭和几处悬塑、浮雕、壁画的风格推知,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前后,距今已有1 400年的历史”[2]。从走出课堂教学到石窟参观的研学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两者相结合,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佛教石窟与佛教造像、佛教壁画相关知识,也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家乡水帘洞石窟群的建造史与地方特色。

四、水帘洞石窟群历史研学旅行设计

研学旅行设计框架是:选择具体研学地点、研学目标、研学对象、研学点等实地研学,并总结研学成果。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