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的发展
作者 赵丽君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当前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提升,文化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良好。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十分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将针对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内蒙古文化;旅游耦合;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旅游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强力助推剂,也是地方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各地区不断强化旅游业建设与发展,并不断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例如,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情以及民族特色,享有“旅游胜地”的佳誉。但近年来,由于内蒙古自治区以经济收益为重,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度,这无益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内蒙古地区的良好发展,相关部门要明确开发现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订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措施,实现内蒙古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的意义

文化生态学建立在普遍文化价值的框架上,以各观光元素为支撑,对旅游行为施以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它涉及游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情怀、价值导向、习俗理念,以及游客对观光对象、传播媒介的互动与效应,观光对象(即景点资源)的文化精髓、价值所在和体现的精神产物,传播媒介按行业标准所体现的文化作用。可以看出,旅游文化贯穿于旅游行为的始终,同发掘旅游经济潜力、维护旅游环境的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深入研究文化生态学对于旅游业持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性增长指的是在能够满足现代人所需的同时,不损害未来几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显然,这种增长状态是不断演进的。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组织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界定,是在确保未来发展潜力得以保护和提升的条件下,能够满足游客需求和当地当前利益的一种发展模式。该发展模式既要满足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要,又要维护文化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二、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耦合发展现状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不足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互动和整合。文化旅游项目只是简单地将文化元素作为旅游产品的点缀,而没有真正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体验中。这种浅层次的融合无法充分展现内蒙古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无法满足游客对于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内蒙古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缺乏创新和时代感。这种单一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吸引多元化的游客群体,也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1]。

(二)整体开发水平较低

内蒙古草原文化在旅游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从实际中可以看出,当前内蒙古草原文化产品开发水平相对较低,旅游产品开发还处在民俗文化与草原景色展示阶段,缺乏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比如,让游客骑马在指定景区内逛一逛,游客无法从中深切感受草原文化。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因为与城市中心距离近,所以直接照搬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给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带来负面影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旅游产品大同小异

内蒙古在草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虽然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旅游产品,但是存在类型单一、同质化、缺乏创新的问题,未能在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产品中体现出文化内涵。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