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发展的对策
作者 孙英华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是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二者之间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在理念、职能、资源、产业、技术等领域的深层次融合。与此同时,如何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文章将着重对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依据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对公共文化发展的品质化、精准化、特色化进行初步研究和探析。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文化;精准化;智慧化;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二者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或嫁接,而是深层次的相互渗透,把两个看似独立的个体,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诚然,二者不是所有层面的元素都能融合在一起,因此,应该针对文化和旅游的各自特征,求同存异,不能融则不融。文章针对文旅融合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背景下推动公共文化发展的对策进行着重要研究和分析。

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一)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公共文化是人人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政府为主导,且具有公益性特征的文化属性[1]。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是人们在旅游中参与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一种体验过程,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在旅游过程中构建“旅游+”的模式,在文化的享受过程中构建“文化+”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模式不是在文化和旅游基础上进行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文化和旅游的相互渗透,在原来公共服务基础上的拓展延伸,从而推动多元化公共文化形态的产生,创造出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以此满足不同群体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文化需求。

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智慧文化服务应运而生。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增强人们的文化体验感。拓宽文化创意空间,在旅游中增强文化赋能,通过个性化推荐、创新文化资源展示等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从而更好地传播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增强地方文化和旅游的外部影响力。

(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精准化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要求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要精准化。在文旅融合基础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要避免泛化特征,不能一味追求统计数字,如公益演出场次、参与旅游的人次,参与阅读的人数等一系列只关注数量的供给服务。公共文化的对象是人,人们因为参与、享受、体验公共文化而增长了知识和才能、获得了美好的体验感,从而实现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现精准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数字化的诞生就是了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一种手段[3]。通过云计算等指导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策划、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精准化地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数字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特色化

文化和旅游具有差异化、区域化的特征,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能普遍化、一刀切,要根据当地区域特征、民风民俗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要将旅游元素吸纳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从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化,并不断创新。例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将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城市建设的文化地标,研发适合旅游需求的文创产品,开发具备旅游信息咨询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为人们提供暂时逗留和休闲的场所,实现由提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阵地,向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功能空间转型。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