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及措施
作者 蒋小玉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普通话推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消除了语言障碍,又提升了旅游服务质量。随着游客文化体验需求的增加,普通话作为沟通工具,为推动乡村文化对外传播、促进双向文化互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普通话推广有助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和多元化旅游业态,增加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然而,普通话推广也面临着培训资源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挑战,亟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推广策略和健全培训体系,普通话的推广不仅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经济繁荣。

关键词:普通话推广;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新疆石河子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项目“石河子旅游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引言

普通话是全国范围内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通话的推广不仅关系到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更是推动乡村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旅游业逐渐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性

(一)消除语言壁垒,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乡村地区的游客来源日益多样化,游客来自不同语言背景。然而,许多乡村地区的服务人员主要使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与讲普通话的游客交流不畅,导致游客在获取信息、享受服务、体验当地文化时面临沟通困难。这种语言障碍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限制了景区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具备高度的普及性和规范性,其推广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与一致性[2]。在普通话普及率较高的乡村景区,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明显较高。这种良好体验源于更好的服务沟通,还表现在旅游解说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体验的深度增强。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服务人员能够更加自如地向游客介绍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及特色产品,进一步增强了景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促进文化双向互动,推动乡村文化对外传播

普通话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消除了语言障碍,还为推动文化双向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桥梁。通过普通话,当地居民可以更加规范、系统地向外来游客介绍当地的历史、习俗、工艺和文化遗产,使得这些地方性文化不再被局限于方言圈内,而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普通话的普及使得乡村文化获得了跨地域的传播渠道,避免了因方言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或不完整传递。这种语言的规范化,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还能够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提升乡村文化的认知度与影响力。与此同时,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外地的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当地居民互动和交流。这种文化互动,外来文化和乡村本土文化相互影响与交融,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也为乡村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动力。

(三)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增长,打造多元化旅游业态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能够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与更广泛的市场进行无障碍沟通,吸引更多外地游客,也为本地特色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使乡村能够将当地特有的手工艺品、农业产品以及生态旅游项目推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此外,普通话的普及还为乡村旅游业态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通过普通话的使用,当地服务人员能够更自如地参与旅游解说、文化表演等专业服务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并提升服务的规范化水平[3]。这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旅游内容,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使其从单一的农业依赖逐步转向包括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普通话的推广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有效支持了乡村旅游业的创新与升级。

二、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一)方言根基深厚,普通话推广难以深入

普通话的推广在某些乡村地区面临显著的挑战,尤其是方言根基深厚的地方。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