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视域下开封清明上河园文化场景设计
作者 黄文 杨沛东 杨小菊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开封清明上河园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文章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解析园区空间生产逻辑,探究园区与游客在文化场景中的互动关系。清明上河园文化场景的空间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内历史文化主题园区发展建设过程中文化空间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为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启示。

关键词:空间生产;文化场景;主题园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藏彝走廊的地方知识与文旅共生机制研究”(23YJA850001);四川省科学技术厅重点研发项目“AR+VR虚拟沉浸与数字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及应用示范”(2023YFS0457)。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本身并无固定形态,需要依托一定的物质和空间才能生产和发展,因此文化与空间二者结合成的文化空间就形成了文化表现和发展的重要场域。

开封市清明上河园作为国内较早建成的主题园区,历经三期工程建设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运营机制,在中国文旅市场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学者对清明上河园的研究集中在二期工程建成后,内容包括园区产品的体验式开发及游客对其满意度与心理偏好、传播模式和数字影像研究、造园景观、园区与开封市的互动发展等,缺少从文化的空间视角思考游客与空间的互动关系。文化空间可成为探讨旅游活动与空间互动形式的研究视角,对文化空间内在逻辑的思考也有助于国内文化主题园区经营建设。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空间生产理论由列斐伏尔提出,其理论的核心是空间的三元辩证法,即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空间的实践即感知的空间,该空间承担着社会场所与社会主体行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空间的表征即构想的空间,是掌控着知识技术与意识形态的权威者所构建的概念化空间。表征的空间即生活的空间,是直接经历和体验的被支配的空间,也是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空间。

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团队提出,其通过对不同文化设施类型组合所形成的场景以及场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理念的研究,发现文化场景与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而探寻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演化动力[1]。场景理论最初用于分析城市形态与吸引力,但它以消费为基础,把个体行动目标锁定在文化与价值观诉求方面,以生活娱乐设施为载体,把空间看作是汇集各种消费符号的文化价值混合体的逻辑[2],同样适用于分析我国主题园区中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机制。

空间的实践与表征构成了清明上河园的表征空间,表征的空间也体现着二者的设计理念。游客在表征的空间中进行活动与体验,通过互动参与模式塑造出独特的文化场景,文化场景则作为空间内主客体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如图1所示。

二、清明上河园概况

河南省开封市曾是北宋的都城,辉煌灿烂的宋文化对开封市影响深远。清明上河园占地面积600余亩,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园区依托于开封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宋文化为核心,巧妙复原《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生动演绎其中的事件,打造出北宋都城风貌和市井生活的文化场景,现有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及数十部中小型文化演出。

1991年开封市旅游局开展规划水系工程项目,计划在水系中段重点开发清明上河园项目,使之成为整条水系的重点景区。1998年清明上河园一期工程对外开放,2005年推出二期工程定位向皇家园林发展。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