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在推动边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深入分析了旅游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专业人才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文化传承中断等挑战下。文章讨论了优化专业布局、加强师资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策略,并提出了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旅游教育、建立实践基地与实习机制,以及强化评估与反馈系统的具体做法,以培养能够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文化传承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旅游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实践基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旅游业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愈发重要,尤其是在边远民族地区,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基础设施的落后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这些地区发展的主要阻碍,文章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推动边远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和经济多元化。将旅游职业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度整合,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实践模式,促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
一、边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挑战
(一)专业文旅人才短缺问题
边远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专业文旅人才的严重短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些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导致缺乏足够的专业文旅人才。人才短缺不仅影响了旅游业的开发、宣传和运营等环节,还可能导致非专业人员进入旅游业,造成行业乱象,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边远民族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直接影响了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景区内部设施老旧、短缺,如停车场规划不合理、公共厕所卫生状况差、警示标识牌和景点介绍牌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此外,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地貌复杂,交通状况较差,难以为游客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1]。
(三)旅游资源挖掘不充分
边远民族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目前的开发程度较低,许多地区仍停留在依靠原生态景观吸引游客的初级阶段。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的效率不高,景区开发缺乏个性和文化底蕴,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民族文化展示方式不当使文化形象受损。
(四)民族旅游特色人才后继无人
民族文化传承正面临着文化“断代”危机,年轻一代缺乏学习本土民族文化的内在动力。这种情况可能增加民族传统技艺失传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间的薪酬差异日益拉大。许多本地的艺术人才被富裕地区的旅游业吸引,导致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日益严重。
二、旅游职业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策略
(一)优化专业布局与加强专业建设
针对边远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优化专业布局和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了推动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区域民族特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重新考虑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以便更好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这意味着职业院校需要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审视和调整现有的专业设置,以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第二,支持推动民族文化领域的教育和培训,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工艺和民族表演艺术等。为了促进专业发展的规范化并保障教育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和制订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第三,促进品牌专业发展,打造独具特色和具有显著优势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中心。这要求职业院校在特定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加强示范点的建设,发挥引领作用,提升专业影响力。第四,支持中高职院校在民族文化领域合作办学,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综合人才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