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逐步兴起并与边境贸易伴生发展。然而,当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仍面临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挑战。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健全边境安全管控体系、深化跨境经济协同合作、推动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策略,旨在提升边境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安全治理能力,实现边境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边境地区的全面振兴。
关键词:东北地区;边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边境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窗口,其安全性是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三国接壤,跨境人员流动频繁,经济与文化交流密集,因此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如非法跨境活动等,给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明确了从多维度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东北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必须放在国家安全的大框架内,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东北地区边境旅游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78年—1991年):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寄生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的启动标志着中国边境地区逐渐向外开放,东北边境城市开始进行边境贸易和人员交流。此时,边境旅游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形态,更多的是伴随着边境贸易和探亲访友等交流活动逐步萌芽,如1982年中朝恢复边境贸易会谈,1985年丹东市与朝鲜新义州的互访等推动了跨境旅游的初步尝试。随后,1987年,辽宁省丹东市开通“丹东—新义州一日游”路线,成为中国最早的边境旅游线路。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边境旅游并未真正形成规模,其发展依赖于边境贸易的支撑,呈现出典型的“寄生发展”特征。旅游者主要为边民,旅游活动规模小、政策不统一,且基础设施不完善。
(二)起步阶段(1991年—2000年):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共生发展
199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东北边境地区的旅游业开始进入起步阶段。1992年,国务院进一步对外开放黑河等四个边境城市,推动边境贸易和旅游共同发展。在此阶段,边境旅游逐步摆脱对边境贸易的完全依赖,开始与贸易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边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跨境购物等旅游形式的兴起,促进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活跃。然而,跨国旅游和一些边境地区的非法贸易也抑制了旅游业的规范发展,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为应对此问题,1993年国家对边境旅游进行整顿,1996年国务院出台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并于1997年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跨境旅游行为,促使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的“共生”关系更加稳固。
(三)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伴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对边境地区的日益重视,边境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2001年《全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纲要》强调利用丹东、黑河、满洲里等沿边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推动对俄、对朝、对蒙的边境贸易与旅游合作。东北地区边境城市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边境旅游逐渐从简单的跨境购物、观光游,发展为集度假、文化、购物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此阶段,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呈现出“伴生发展”的局面,二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
二、东北地区边境旅游现存问题及其原因
(一)社会经济因素
东北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对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