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戴一灿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其主要特点包括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绿色发展,这些都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深度耦合。针对目前存在的融合浅层化、保障机制不健全、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升、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包括:遵从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加强农文旅融合规划引领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赋能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文旅产业体系的现代转型;强化数字技术运用,促进农文旅要素优化与业态创新;聚焦人才培养,引领农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346082);2024年杭州师范大学星光计划项目(XG2024G500)。

一、农文旅产业的概述

(一)农文旅融合的界定

202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1]。把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是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2]。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农文旅融合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文化旅游为新业态,以乡村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它不仅能促进农村资源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广泛应用,使农文旅业态不断更新迭代,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规模持续扩大、业态逐渐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为促进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也存在融合浅层化、产品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缺乏技术型人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为农文旅的融合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从而为推动农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支撑。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关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经典生产理论,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打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要素—科技—产业”的逻辑框架。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根本驱动力,依赖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及各类生产要素组合模式的优化,不断拓展农文旅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场景,从而推动农文旅产业实现突破性创新、融合性创新和持续性创新。

(一)创新驱动,建立农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

一是新质生产力以新型生产要素的产生为基础,推动农文旅产业的突破性创新。新质生产力能提升农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率,注重地方农文旅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应用数据技术能够分析消费者需求,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新质生产力以高势能产业的耦合,推动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式创新。农文旅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经济形态,其高附加值、高融合性、高渗透性的经济特性,与新质生产力所依附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三是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要素的集成配置,推动农文旅产业的持续性创新。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代表,构成了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创新的技术矩阵[3]。

(二)优化资源,推动农文旅产业重塑升级

一是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传统农文旅生产要素提质升级。传统农文旅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食、住、游、购、娱等旅游资源要素上,而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农文旅融合产业则通过科技与创意嵌入文化要素价值转化过程中,实现文旅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转型升级。二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农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树立农文旅目的地特色品牌形象,提升地方农文旅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