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宿服务以其个性化和丰富多样性,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为民宿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然而,在民宿业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各地民宿的服务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现阶段,关于民宿行业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致使许多民宿经营在法律监管之外游离。鉴于此,迫切需要加强民宿领域的立法建设,通过法律的力量来规范和监督民宿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为旅游业等经济领域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文章就乡村旅游背景下民宿发展的监管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法律监管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4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河北省乡村民宿发展的法律规制(HB24-YB112)。
引言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多产业融合的推动下,发展成效日益显著。《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的重要任务。这已经是乡村民宿连续两年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关注范畴,充分体现了在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下,乡村民宿正逐渐崭露头角,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住宿民居”,通过多元业态的复合模式和发展态势,成功转型为乡村旅游中的“新产品”和“新业态”[1]。当前,现有的法律体系未能跟上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步伐。从民宿兴起之初,就陷入了一个颇为尴尬的境地。因为缺乏一个清晰、一致的目标,民宿主体不仅难以顺利进入市场,还面临着监管不健全等种种困扰。因此,如何解决好民宿发展的监管问题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工作。
一、民宿发展中的法律监管问题分析
乡村民宿是经营者结合地域特色、自然景观及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为游客提供家庭式乡野住宿体验的一种服务方式。与传统酒店、旅馆或农家乐不同,民宿强调为游客提供独特且贴心的个性化服务。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中,“共享住宿”这一概念首次被正式写入该文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文件和行业标准并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无法对民宿产业的实际发展产生法律层面的规范作用。由于缺乏明确且具体的法律定位,民宿在经营过程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往往面临着无法可依、监管困难的尴尬局面,相关法律体系也亟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2]。
(一)监管立法不完善
立法不完善及现行法律法规与民宿产业发展之间的不匹配,已成为制约民宿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自民宿这一新兴业态诞生以来,就因其独特的法律定位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境地。缺乏明确的定位,导致民宿业在面临市场准入和行政监管时遭遇重重阻碍。
在我国,虽然《旅游法》为旅游经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关于民宿的具体规定却多由省级有关部门根据情况制订。随着民宿业的迅速崛起,各地纷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试图规范这一行业。然而,这些地方性规定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冲突,这就要求相关行政监管部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推动民宿行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维护市场秩序和保障安全底线。运用地方出台法规条例、制订行政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创新手段,明确国家政策的适用标准,逐步解决在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规范民宿经营者的行为。
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农家乐(民宿)建筑防火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试图为民宿行业制订统一的准入和消防安全标准。然而,《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一些硬性指标过于刻板,导致部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无法达标,进而丧失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