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与消费研究
作者 田苗苗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摘 要:为推动民宿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A民宿为例,从乡村性生产和乡村性消费的建构着手进行分析。阐述A民宿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乡村性生产、乡村性消费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因素,认识到民宿、游客之间的联系,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未来民宿旅游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游客需求的关注,结合游客的乡村性消费的不同态度调整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指导。

关键词:民宿旅游;乡村性生产;乡村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71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决策咨询和智库研究专项项目“‘以民为本,以宿衍生’:民宿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研究”(SKJC2024-02)。

引言

“乡村性”是城乡之间区别的最本质属性,近年来在推广乡村旅游的实践中,民宿旅游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能够同时满足游客在休闲、文化、居住等方面的多种需求,也是外来资本投资关注的重点。随着民俗旅游的日益成熟,乡村建设逐渐重构了民宿型乡村空间,其中包括乡村人际关系,通过乡村地域特色与民宿的结合,宣传乡村旅游景区,提高经济效益。基于此,文章以民宿A为旅游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南方地区民宿旅游发展概况,通过乡村性生产和消费的积极互动,在消费的导向作用下推动民宿旅游发展,并对“乡村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一、乡村民宿A基本情况

民宿A位于南方地区,与广州、深圳等地区相距120千米左右,以周围村落、乡村环境等为依托,由外来的投资者提供资金,修建以农耕主题的民宿建筑。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共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站在生产者视角,把握民宿A乡村性生产的可行性路径,明确认知乡村性生产及再生产核心;二是站在消费者视角,分析游客对该民宿的消费态度、消费需求和对乡村性的了解程度,从而在旅游情境下建构乡村性认知框架。

二、民宿旅游的乡村性生产和消费建构

(一)乡村性生产

创建民宿A的过程可理解为乡村性生产过程,经营者通过对乡村性形成的认识,分别从创建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等方面着手,第一,可以对乡村性进行在地生产的实践表征,第二,可以达到乡村性展演的目的。

1.关于乡村性的认知

关于民宿空间,这是民宿经营者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最终结果,民宿经营者在建构民宿空间时会融入自己的想法,并以民宿建筑及内部元素为载体,向游客传递个人的生活态度。此次调查旨在确立民宿的主题基调,这是民宿经营者基于自身对乡村的认识及情怀而确定的。

2.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建构

采集乡村性要素后创建结构,可以从人的多重感官着手建构,民宿经营者应立足民宿建筑的内外物质空间,结合所在乡村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进行设计,以满足住宿游客多重感官体验,使其可以透过民宿了解到当地的乡村特色。

在外观和景观的建构中,民宿A着重强调民宿建筑和周围景观的协调性,设计者采用带有当地乡土气息的元素作为建筑材料。例如,竹子和瓦顶,凸显民宿建筑的质朴感,民宿景观设计同样采用具有田园气息的植物、作物。例如,水稻和蔬菜等,建立乡土田园风光区,刺激游客的视觉感官。在民宿的空间内部设计中,民宿A内部包括诸多乡村要素。例如,游客接待中心放置了玉米、红薯等作物,游客居住的客房区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设计了房间号牌,在民宿中的公共区域放置了契合怀旧主题的老家具,并在客房中燃香,使游客的感官体验更加丰富。

打造文化空间对于民宿A乡村性生产而言,可以外化为乡村性内涵。例如,可以通过勾起游客的情感回忆,使其引发感情共鸣,在设计中可以拍摄乡村中废旧建筑的改造照片,通过改造前后的对比,向游客讲解乡村故事[1]。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