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筑如何适应气候?

“地上文物看山西”,并非虚名。作为全国古建筑遗存最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古建筑时代序列完整、品类众多、形制齐全,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宝库”。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山西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古建筑28027处。
数量庞大的山西古建筑留存至今的秘密有哪些?当地的环境、气候及气候变化对古建筑有影响吗?文物保护与气候关联度如何呢?

气候是影响古建筑留存的关键因素
山西古建筑以木结构遗存最负盛名,现有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建筑518座,约占全国的80%以上。
干燥、少雨的气候和历史上较少的极端天气,为木结构古建筑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山西能有数量庞大的古建筑遗存至今,气候是关键因素。
山西地处华北平原西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较少且降水集中在夏季。以悬空寺所在的大同市浑源县为例,年平均气温只有6.5℃,年平均降水量约40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不足40%。佛宫寺释迦塔(又称应县木塔)所在的朔州市应县,也有类似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水量约360毫米。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