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官巷23号
作者 陈富强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但她在杭州留下的痕迹并不多。在靠近西湖南山路上的清波门,一个叫陆官巷的地方,是林徽因的诞生地,但现在已经看不到昔时的一砖一瓦。所幸她童年时代曾经生活过的蔡官巷23号,与陆官巷一路之隔,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离蔡官巷最近的“西湖十景”是柳浪闻莺公园。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无法确认李清照在清波门居住的准确方位,所以杭州市政府就在公园内建了座清照亭。绿树掩映中,一池碧水旁,一座设计简约的中式亭子稍显寂寞,但恰好符合李清照在南渡杭州后的生活状态。李清照在杭州生活逾二十年,竟然没有留下一首与西湖相关的诗词,令人扼腕之余,也颇为讶异。

不同时空,却为邻居,李清照、陈端生与林徽因在清波门的“相遇”,堪称奇缘。由于勾山樵舍遗址还在,陈端生的灵魂尚有可栖之地,清照亭也为纪念李清照提供了一个参照,倒是林徽因的雕像却出现在两公里开外的花港观鱼公园。从苏堤一侧大门进入,花港观鱼御碑亭左侧的一株百年樟树下面,立有林徽因雕像。雕像也是林徽因纪念碑,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与杭州市政府珠联璧合之作。雕像镂空设计,是林徽因的一个剪影,但辨识度极高,远远一看,就是林徽因优雅、渊博的学者形象。与林徽因剪影一起的,是竖排的镂空文字,辨认需要一定的耐心,我凑近了细细看,终于认出,这是林徽因文章中的段落:“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林徽因雕像成为西湖花港观鱼公园的一个热门景点,凡有到此一游者,导游们便口若悬河,讲起林徽因,如数家珍,眉飞色舞。

民间关于林徽因的故事和传说甚多,特别是她与梁思成,她与徐志摩、金岳霖的关系,更是成为许多人的茶余谈资。但在我看来,除了她与梁思成,其余的皆不值一提。相传,结婚当天,梁思成对林徽因说道:“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聪明如林徽因,她清晰肯定地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梁思成曾对朋友说起:“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林徽因一生最大的成就,当然是建筑学。她最引以为荣的,是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并且为保护中国古建筑,特别是北京古建筑倾尽全力。然而,林徽因在文学上的天赋,也令人钦佩。她原名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据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男性作家也叫林徽音,读者在报刊上经常见到“林徽音”的名字,却不知哪个是男林徽音,哪个是女林徽音。最终,林徽因决定把自己的“音”改为“因”,还专门登报声明。

昆明大概是林徽因留下痕迹最多的地方。在西南联大旧址博物馆可以看到不少林徽因的史料,她和梁思成设计的联大校舍,虽经岁月侵蚀,现在依旧可见当年设计师横溢的才华。在云南大学,林徽因设计的映秋院保存完好,我在参观云大时,特意去寻映秋院,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而在紧挨翠湖的,一个叫作先生坡的街口,有林徽因写的一段文字被刻在墙上:“昆明永远那样美,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我窗外的景色在雷雨前后显得特别动人。在雨中,房间里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浪漫氛围——天空和大地突然一起暗了下来,一个人在一个外面有个寂静的大花园的冷清的屋子里。这是一个人一生也忘不了的。”这是林徽因致好友费慰梅信中的一节,我们从这段文字可以读出林徽因对昆明的喜爱,尽管在西南联大期间,她和家人的生活颇为困顿,这与当时她所处的大环境有密切关系。

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由梁思成主持工作的中国营造学社被迫暂时解散。不久,梁思成接到日本“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遂与林徽因决意离开北平。9月4日晚,林徽因夫妇连夜收拾行装赶往天津与家人会合。月底,他们携年仅八岁的再冰和五岁的从诫,带上林母,一路西行南下。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金岳霖、张奚若、陈岱孙等清华、北大教授。虽做足了心理准备,但阻隔的交通和病弱的身体迫使艰难的旅程不断延宕,他们到达长沙时,已是1937年10月初。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