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长民致徐志摩的一封短函说起
作者 赵志庸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他1919年5月2日发表于《晨报》的新闻稿《外交警报敬告国民》,成为引发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之一。在研究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恋爱关系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林长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产生的影响。

林长民长徐志摩二十一岁,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他们无话不说,可以说是忘年交,甚至用“忘年交”一词尚不足以形容之。1922年到1925年,徐志摩经常到林宅串门,与林家人上上下下都非常熟络。在《伤双栝老人》一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每回我到你家去,他们一群四五个,连着眼珠最黑的小五,浪一般的拥上我的身来。牵住我的手,攀住我的头,问这样,问那样;我要走时他们就着了忙,抢帽子的,锁门的,嘎着声音苦求的——你也曾见过我的狼狈。”从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和林家老小的亲密。

在现今保存下来的林长民的信函中,有一封短函被各种徐志摩研究的书籍和论文引用,然而却被一再误读。其中最严重的误读在于写信的时间。很多学者,包括徐志摩研究专家韩石山先生,把写信时间定在1920年12月1日,当时林长民父女旅居英国。这样,信函中的措辞容易使读者误以为徐志摩在英国向林徽因表白爱情。早在2008年,台湾学者秦贤次先生就在《徐志摩生平史事考订》一文中考证过该信的写作日期,确定为1922年12月1日。陈学勇先生曾在杭州闲谈中告诉笔者,他原来也把这封信认定为1920年所写,比如早期的《徐志摩、林徽因“恋情”考辨》一文曾提到这封信,当他收到秦贤次的提醒后,在2012年版的《莲灯诗梦林徽因》一书中作了修改。

关于这封信,还有可以深入推敲的地方,不妨细读:“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之。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一日,徽音附候”。

这封信中出现了“mockery”一词,是“嘲笑”的意思。估计少女林徽因对青年徐志摩说了什么话,引起徐志摩的不悦。这非常符合林徽因的个性,就是性子直爽。

对于这封短函,通常的理解是:徐志摩写信表达爱意,林徽因不知何以为答,由其父代笔回应。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