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笔者编写的《邓嗣禹论学往来书信集:解读与研究》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信集中有四封由杨振宁院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秘书提供的邓嗣禹与杨振宁的往来书信。这四封书信的时间是1981年到1984年,反映出一位中国留美历史学家与一位著名科学家交往的历史。目前,这些书信在不同版本《杨振宁传》中未见记载。
邓嗣禹(1905—1988),出生于湖南常宁,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和图书文献学家。1938年,他师从费正清,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41年,当他的博士学位尚未取得时,便应聘到芝加哥大学,在社会科学部东方语言文学系任教。1942年6月,芝加哥大学受美国陆军委托,成立东方研究院,邓嗣禹任执行院长,兼任图书馆馆长。芝加哥大学开办的课程,当时称为“中国语言文史特别训练班”,培训时间从1942年8月开始,到1944年3月结束,比哈佛大学开办的日期要早一年,由邓嗣禹负责并兼任班主任工作。
1945年11月,在西南联大获得硕士学位的杨振宁来到芝加哥大学,追随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攻读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由于刻苦用功,学习方法得当,又有名师指点,杨振宁慢慢有了名气,成了“学生老师”。1948年6月,他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因成绩优秀,破格留校担任讲师,后来到芝加哥大学设立的艾里逊实验室工作。
当年的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与实践家。他聪敏过人,早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等名校,学习成绩优异。1929年,哈钦斯年仅三十岁即担任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在职长达二十二年之久。在历任校长中,他是最年轻也是任期最长的一位。因为年轻、英俊和善辩,哈钦斯很快成为美国教育界的风云人物。
哈钦斯在任职期间,不断对校内学术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1930年,芝加哥大学的三十九个系被调整为生物科学部、人文科学部、自然科学部和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与专业学院一起,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框架。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一系列跨学科的部门,如东方研究院、阿贡国家实验室、耶基斯天文台等机构。
1944年3月初,胡适在离任驻美大使之后,曾被邓嗣禹礼聘到芝大,讲授“中国思想史”课程十余日。后来,胡适回信表示感谢,并在之后的交往中一直称邓嗣禹为“邓老板”。1945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这年9月26日,胡适致信邓嗣禹,邀请他回北大历史系任教授。1947年11月,邓嗣禹向胡适递交辞任信后,到日本东京大学拜访南原校长,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曾到芝加哥大学师从顾立雅攻读博士学位的许倬云,在他2012年出版的回忆录《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倬云先生一生回顾》一书中介绍,当时的东方语言文学系可以说是名师云集,群星闪耀,全世界重量级的近东考古学者都集中在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