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的“中国心灵”
作者 张祚臣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心理学家荣格在瑞士波林根决定对谜一样的《易经》发起冲击,他第一次拿起了芦苇秆,在那棵百岁梨树的树荫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根据传统,他本应拿着耆草,由于找不到耆草,只好用芦苇代替了。

奇怪的是,经过一番摆弄,这些芦苇秆竟然发生了奇妙的反应,它们与他的思维过程形成了有意义的联系。不久,他见到了德文《易经》的翻译者卫礼贤。他发现在思维形成有意义的联系的观点上,他与卫礼贤出奇一致。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跨越一个六条路的岔道口,走过上海路和阳信路的街角,看到一个小小的窄门,从窄门中望进去,是一个斜坡上行的小路,通向后面的几栋欧式建筑。这里就是礼贤书院所在地,后来成为著名的青岛九中,这里的毕业生常常因他们的母校而自豪。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一百二十多年前这座书院的创立者——卫礼贤。

卫礼贤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母亲给他取名理查德·威廉,或许是希望他效仿狮心王理查德。1895年,卫礼贤取得神学学位后,就任斯图加特修道院教堂牧师。1898年,他在报纸上看到德国同善会“青岛需要传教士”的消息,萌生了前往中国的想法。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借口发生在山东西部的“巨野教案”强占胶州湾。1899年5月,卫礼贤乘坐小火轮驶近这片海域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烟雾笼罩中的崂山,那时到处是泥泞的工地和开挖的沙沟。在青岛,卫礼贤结识了当时中国颇具代表性的学者,他们大多是清朝的遗老遗少,是儒家道统的守护者,如劳乃宣、周馥、康有为、辜鸿铭,以及恭亲王溥伟、孔氏家族的衍圣公等。他创立礼贤书院,成立“尊孔学社”,并建立“万国图书馆”(亦称为“藏书楼”)。藏书楼广泛收藏了经史子集及现代中外文书籍,计三万余册,蔚为壮观。

1920年夏,卫礼贤短暂离开青岛,返回德国。不久后,他再次来到中国,担任德国大使馆的科学顾问,并受蔡元培之邀在北京大学任教。在北京期间,卫礼贤与胡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张君劢、陈大齐等著名学者交往甚密。

卫礼贤在中国前后二十五年,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等,受中国文化浸淫颇深。他曾评论,严复的翻译“是用古典优雅的中文写成的,这些书也许翻译得非常流畅,也许看上去和中国古书的风格差不多,可是新鲜的内容被古老的文字形式缠绕和掩盖,就像我们试图引用很多《圣经》中的语言,来翻译达尔文的著作一样”。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