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蔬菜栽培
作者 滕修有
发表于 2024年12月

何为“蔬菜”?《说文》解释:“蔬,菜也。”“草之可食者曰菜。”《尔雅注》说:“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蔬。”

谈起种菜,都知道是在园圃之内种植。春秋时期,学生樊迟向孔子“请学为圃”,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圃。”大概三千年前的商代,“圃”字就已在甲骨文中出现。《说文》的解释是“种菜曰圃”。这说明我国种植蔬菜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了。

《诗经》上记载,“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葑采葑,首阳之东”。所谓苓,应是现今的葈耳,又名卷耳;苦即现今的苦菜;葑即现今的芜菁,至今仍为栽培之蔬菜。又如马兰头,在长江流域至今还野生于田间地头。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着:“马拦头,拦路生,我为拔之容马行。只恐救荒人出城,骑马直到破柴荆。救饥:二三月丛生。熟食。又可作齑。”又如广东栽培之枸杞菜,至今还野生于华北、西北山区。徐光启也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枸杞头,生高丘,实为药饵来甘州,二载淮南谷不收,采春采夏还采秋,饥人饱食如珍馐。救饥:村人呼为甜菜头,春夏采嫩头,秋采实,即枸杞子,冬采根,即地骨皮。”再如该书又记载了荠菜:“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救饥: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

《吕氏春秋》上说:“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该书从作畦、播种、施肥、浇水,直至收获,概括了一套简单、粗略的栽培技术流程。在整地作畦方面,该书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甽”,“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所谓“亩”就是高畦,“甽”就是两畦之间的排水沟。“上田弃亩”,就是在干旱少雨的地方,要把庄稼种在平坦的土地上,而不种在高出地面的高畦上。“下田弃甽”就是说潮湿多雨的地方,要把庄稼种在高出地面的畦上,而不种在下凹的甽里。所谓“亩欲广以平”,说明作畦时畦筑得稍宽一点,平一些,才可经济利用土地,使庄稼长得均匀。所谓“甽欲小以深”,既可充分利用土地,又有利排水。

《吕氏春秋》对于播种的数量及深度均有记载。如“慎其种,勿使疏,亦勿使数”,说明播种不可过稀过密。“于其施工,勿使不足,亦勿使有余”,说明覆土不可太薄或太厚。

《吕氏春秋》在土壤含水量方面提出“湿者欲燥,燥者欲湿”的指标,即过湿的土壤要使它干燥,过干的土壤要使它湿润,才能有利于庄稼生长。同时,在施肥、耕耘时,也要注意根据土壤的不同含水量,分别进行施肥和中耕,如“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在种子处理方面,西汉末年的《氾胜之书》上记载:“取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