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岁月的“版本依据”
作者 向志柱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2月,老母病危,我们一家三口赶回乡下。在妈妈卧室的木柜顶上,我意外发现一个鼓囊囊的纤维袋,没有想到里面竟然是我中学时期购买或订阅的几种期刊。

记得中学时,邮局是有报刊零售的。《读者文摘》《辽宁青年》《青年文摘》等非常流行,我不时购买,也曾订阅过一些杂志,如《当代文坛》《文论报》等。现存的1990年第2期《散文》,几乎每页都有蠹孔,体现出岁月的沧桑。1996年前后,二十多岁的我将它们钻孔装订,用纳鞋底的麻绳捆成了三扎。以我曾任图书馆馆长以及文献学学者的眼光来看,我对这些刊物的收藏,有很多需要批评的地方。比如,在杂志上乱涂、乱批注,以及撕页行为……但是,正是这些“需要批评”的地方,让我的沧桑岁月有了清晰的“版本依据”。

《散文选刊》1991年第3期目录页有题:“只要不是睡着,就总能做点什么;只要做得无愧于心灵,那么渺小的幸福也可以终生不忘。梁奭题存。”《散文选刊》1992年第11期目录页有题:“苦难,是艺术生命旺盛的沃土。梁石自慰。”其中的梁奭、梁石是我曾经使用过的笔名。梁石由我名字中的“柱”字而来,“奭”与“石”同音。译著《美·孤寂·女人的气质——邦达列夫人生、艺术随想集》,知识出版社1989年出版,定价四点二元,不到十个印张,正文加上前言、目录等不超过三百页,首印六千册。在当时物价水平下,绝对属于定价较高的那种。我在扉页上题:“和一本书交上朋友,应该是一种美德。我努力这样做,如果不能成功,我亦无悔。只要我曾经这样生活着……  梁石题存,90年5月。”后来参加工作后有了书房,书店也不再提供盖章,我也没有了签名和写下购书时间的习惯,便逐渐失去了这些购书的记忆。

当年,我亦常做批注。《小说月报》1987年第1期,我于张承志《凝固火焰》题头写下:“这里面有一种无法交流的痛苦。这种痛苦很深地灼痛着人的心。”于李锐《厚土——吕梁山印象之二》题头,我写下三个特点:“生活形态的跨时代的恒久性,生活原色调的古朴性,人文生命、心态在生存过程中与所在环境相对立的本真性。”我当时应该没有这种概括力,可能是抄自哪篇论文。于原文“他不动,任那牛犊去舔。太阳很暖和”旁注:“正是人在绝境孤寂中尚留一丝温馨以自慰的生存再现。”“一辈子看山,山永远仍旧,生活永远没有变化,人却在看山中不可避免地步入老境,走向死亡。这是一种彻骨的冷酷的人生孤寂。”

对《散文选刊》1991年第3期叶延滨《对水的诗学考察》、甲乙《燕语》、杜文和《青藤书屋》、杨彦散文特辑中的《桐花·柿》、李存葆《辰生绘事琐记》的重点标注,反映了我当年的文学眼光和审美趣味。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