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是许多人心头永远的痛
作者 甘建华
发表于 2024年12月

1982年2月9日(正月十六)夜,在哗哗作响的大雨声中,我随父母乘火车离开家乡湖南衡阳,三天后到达甘肃柳园,15日夜宿冷湖。次日早饭后,我迎着清冷的阳光和凛冽的寒风,向长街东头迤逦而行,没想到遇上了外国人。他们见人都很友好,我们互相挥一挥手,“哈罗”“哈罗”。过后才知道,1979年开始的甘青藏石油大会战(主战场在柴达木盆地,也是柴达木石油第二次大会战),当时的石油工业部与美国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公司(GSI)签订中美合作地震勘探合同,美方派来专家及雇员四十四人,中方配合工作人员有五百四十人。所以,冷湖上空出现了小型直升机,路上有了中国最早的日本丰田和美国福特越野车。

冷湖以石油名世,曾是中国第四大石油基地。1958年9月13日,冷湖五号地中四井钻至六百五十米时发生强烈井喷,日喷油量达八百吨。远在玉门油田的著名诗人李季,闻讯赋诗《一听说冷湖喷了油》。翌年春夏,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及副部长孙敬文、康世恩等先后来探区视察,柴达木盆地开始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冷湖当年原油产量达到二十四点六万吨,约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百分之十二。

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端的冷湖,是沟通青海西部与新疆、甘肃两省区的结合点,北距敦煌二百五十七公里,东距德令哈四百六十四公里,西距花土沟二百九十八公里,南距格尔木四百二十公里。它是全国日照时数最长、光能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多风和风力较大的地区,民谚有“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气候寒冷干燥,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按照地名学原理,冷湖,冷湖,必定有一个湖泊。冷湖勘探开发比花土沟晚一年。1955年初夏,地质部西北地质局青海石油普查大队(代号632)一分队,首先深入祁连山脉尾翼赛什腾山下,最初落脚点就是日后的老基地。离老基地西北几公里,有一个半咸水湖,可以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湖水很凉,蒙古族牧民叫它“奎屯诺尔”,翻译成汉语就是“冷湖”。曾有人把昆特依湖(蒙古语意为“谷地”)当作冷湖,坊间甚至有“昆特依市”的说法,其实二者相距几十公里。

1986年6月,我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志愿来到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冷湖4号工作,曾经无数次来往于冷湖与敦煌之间,无数次路过苏干湖,写有题为《苏干湖岸听涛》的诗歌和散文。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