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辈出
期盼已久的香港第四届国际中乐指挥大赛于2024年7月18日—27日在香港举行。本届赛事的初赛已于2019年12月在上海举行,共17位选手入围。因疫情推迟了四年,方于今年得以完赛。比赛历经复赛、准决赛、决赛的激烈博弈,各个奖项最终见分晓。冠亚季军分别为黄蔚杰(兼获最受媒体喜爱奖、最受观众喜爱奖),冯天佑、郭盼(兼获最佳香港作品演绎奖),崔媛媛获得由香港中乐团团员投票的最受团员喜爱大奖。7月27日下午,决赛颁奖仪式及音乐会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
本届比赛仍然秉承历届比赛的专业性、公正性原则。报名的59位选手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均为各个民族乐团或院校具有一定经验和实力的青年才俊,显示出比赛起点较高的专业水准及其广泛的国际性。
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是衡量赛事是否具有专业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届各轮赛事的评审委员阵容囊括了当今指挥界的多位代表人物:中央芭蕾舞团原首席指挥卞祖善、台湾指挥家陈澄雄、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无锡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孙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夏飞云、香港音专校委及作曲系主科导师许翔威(只参与“香港作品演绎奖”曲目评分)、新加坡华乐团荣誉指挥叶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张国勇、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张列、香港中乐团助理艺术总监兼常任指挥周熙杰等人(以拼音顺序排序)。
名家云集的评委阵容,为大赛的专业水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复赛、准决赛及决赛曲目的选择,更成为赛事专业水准最显耀的标志。《圆来缘去》(莫健儿曲),《春江花月夜》(古曲,秦鹏章、罗忠镕编曲),《月儿高》(选段)(古曲,彭修文编曲),《乐中法·法中乐》(选段,许翔威编曲,“香港作品演绎奖”比赛曲目),音诗《骊山吟》(选段,饶余燕曲),《祭祀-火把-烈酒》(《滇西土风三首》第三乐章,郭文景曲),中胡(环保胡琴)与乐队《大树》(选段,伍卓贤曲),音画《流水》(陈培勋曲)等不同时代、风格多元的经典之作,足以彰显出比赛高规格的艺术水准。对一个中乐指挥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指挥技巧”“排练纠错”“对作品之演绎”“艺术感染力及舞台魅力”“对中乐之认识”“对排练时间之控制”“与乐团沟通能力”等等细节,更提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考验。
作为评审委员会主席的阎惠昌依然按照前三届的做法,不参与评委计分。为进一步确保比赛的公正及计分过程之缜密,中乐团还聘请了专业会计事务所参与评委分数的统计和监督工作。严谨、完善的评判规则,充分体现了比赛的专业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这足以使经过奋力拼杀而头角崭然的获奖者令人赞赏并心悦诚服!
专家点评
比赛结束后,笔者请部分专家对本届比赛及选手的表现做了点评。
阎惠昌:
与往届相比,本届赛事第一次有女选手入围决赛,令人欣喜!在评委结构上,我们吸收了刘沙、孙鹏等有成就、有影响的年轻指挥家加入,也进一步增加了评委会的活力。
一些选手虽然有不错的指挥技术,但对民族乐器的性能缺乏了解。指挥不能仅注意音高、音色,还要有力度的平衡和布局,需要有结构意识。一些选手在这些方面缺乏经验,致使在“纠错”环节的测试中丢分,令人惋惜!这次进入决赛的三个选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较长的学习民族乐器演奏的经历和一定的指挥民族管弦乐队的实践。所以他们在“纠错”环节都有不错的表现。
在比赛曲目的选择上,我们仍然坚持历届的指导思想,既注重民族传统,又兼顾现代新技法和东方美学观念。《圆来缘去》中多个声部的配合并行,《乐中法·法中乐》的“印象派”风格,《骊山吟》中丰富的复调技法,《流水》以交响化手法对古琴音乐的表现,都对年轻指挥在音乐技巧和文化修养上提出较大的考验。这次比赛还第一次增加了协奏曲——中胡(环保胡琴)与乐队《大树》,以检验选手驾驭多种体裁的能力。
实践证明,历届比赛实行的观察员制度是很好的做法,资深媒体的监督对比赛是有益的。此次我们还加大了网络媒体的及时宣传,不仅在港、澳、台地区,也引发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扩大了赛事的影响。
卞祖善:
这届比赛在曲目的安排上可谓用心良苦。整个赛事过程中,不仅选手们全心投入,乐团全体团员也是一丝不苟,没有一个是懈怠的,显示出他们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近年来,民乐指挥的技术越来越成熟,如这次的冠军黄蔚杰已经是一个指挥家了,我给他的评语是“胸有成竹、挥洒自如”。选手郭盼能发现古筝声部的分谱多写了两小节音符的错误,这点上胜过了其他选手,也感动了所有评委。
但比赛中的“纠错”环节,例如某音的单音弹奏和轮奏、某一声部的强奏和弱奏,其差别往往很难觉察,这样的考题略显苛刻了,以后似乎还可以再斟酌。当然,这样大规模的赛事,细节上的遗憾在所难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