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大地 爱洒草原
作者 博特乐图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沃根奥其”是赵宋光先生的蒙古族名字,为“原初的火种”“第一朵火花”之意。1976 年,乌兰杰先生为恩师想了这个名字, 一来赵先生名字中“光”和曾用名“方耀”,有“奥其”(火种)之意,二来以此示喻赵先生对草原音乐学术的奠基性贡献。赵宋光先生曾说,二十多岁的时候,一首蒙古族民歌《白色的羊群》的旋律启发了他对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的理论思考。三十多年后,他通过编配99 首蒙古族民歌的钢琴伴奏完成了自己民族调式和声体系的创建。诚然,草原音乐是赵先生学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为此先生也为草原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赵先生内蒙古音乐专题成果有《蒙古民歌精选99 首》(乌兰杰、马玉蕤编选译配、赵宋光配钢琴伴奏)及三篇编配札记,另有《草原音乐文化的哲理启示》《黄河×草原= 心底的情结》《脱胎记———草原音乐所守护的调式体系如何命名的反思与有关乐理术语的构想》等论文;二是,蒙古族音乐一直是赵先生调式理论、旋律学、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来源和灵感来源(见《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等相关论著);三是,赵先生把对草原音乐文化的见识与思考无私留给晚辈学子,指导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七十年,涉及几代内蒙古音乐学人,对草原音乐研究及草原音乐学术团队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正因为如此, 本文不准备对赵先生草原音乐著述进行评述,而是通过一些赵先生与草原音乐几代学人间的“小故事”来再现赵宋光先生七十年草原音乐之旅。

1952 年冬, 赵宋光先生第一次到呼和浩特,认识了一个叫扎木苏的14 岁少年, 少年那美妙的歌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凑巧的是,第二年少年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后又升入本科,正值赵先生留校任教,二人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师生,这位少年后来的学术笔名叫乌兰杰。之后,二人结下了亦师亦友深厚友谊,在草原音乐道路上数十载结伴同行。乌先生主攻蒙古族音乐史且涉及蒙古族音乐几乎所有领域,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大家。他说,自己深受赵先生的影响,尤其音乐形态学方法得益于赵先生。同时,乌先生是赵先生进一步深入草原音乐的向导,他们一起研究蒙古族音乐,前拉后推,不断推进草原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共同奠定了当代草原音乐学术之基。

赵先生和乌先生总是从草原音乐的发展前途和学科前沿来思考和践行。他们与马玉蕤合编的《蒙古民歌精选99 首》(中央民族出版社,1993 年)便是这样的成果。当初,两位先生商议编一本配有钢琴伴奏的蒙古族民歌集,一来将蒙古族优秀民歌纳入课堂,亦教亦传,二来把赵先生构思的民族和声体系付诸实践。于是乌兰杰、马玉蕤精选出99 首蒙古族民歌,在保留母语的同时进行汉译,赵先生则负责编配钢琴伴奏。如果说,《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是赵先生从调式切入,梳理民族音乐调式结构,进而对民族音乐旋法风格作系统总结,那么《蒙古民歌精选99 首》中,他把自己从民族旋律法则、调式结构中归纳出来的民族和声理论运用于蒙古族民歌的钢琴伴奏编配, 由此创立了一套民族和声体系。正如赵先生所言:“对民歌意境与风格的信守,对旋律中每一个歌腔、节奏、句法的忠实,非但没有限制我的创造力, 反而引领我的音响力遨游奇境,在六七十年代储存的技法之外发掘出许多料想不到的表情手段。”诚然,蒙古族民歌使得他的有关旋律学、美学的一些重要思考终于付诸实践,最终凝结为“赵氏和声学”。其实,进入21 世纪,赵、乌二位先生再度合作,作为《蒙古民歌精选99 首》的继续, 准备编撰《蒙古族儿童民歌集》。在我2002—2005 年于北京读博期间,他们经常见面,主要话题是关于儿童民歌集的编配伴奏的问题。遗憾的是,这一计划至今未能实现。

已故蒙古族音乐学家、美学家满都夫(1943—2013 年),是赵、乌两位先生共同培养的第一位蒙古族学生。满都夫就读中国音乐学院时,学校教学因“文革”而一度停止。于是,每到晚上夜深人静,两位先生轮流为他授课,赵先生讲乐学、旋律学和哲学、美学,乌先生教唱民歌、讲授历史,由此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满都夫毕业回到内蒙古,在文艺团体工作多年,后转哲学领域,成为蒙古族哲学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代表性学者,他60 万字大作《蒙古族美学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正是利用乌先生所传各类传统音乐资料,沿着赵先生的哲学- 美学路子,运用黑格尔、马克思哲学美学理论方法来研究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满都夫先生生前力图运用赵先生的调式理论和旋律分析方法,对蒙古族民歌旋律进行研究,曾写出三十余万字书稿。

吕宏久先生是一位被草原音乐“吸引” 来的内地汉族学者。1950 年代末,他到内蒙古艺术学校(内蒙古艺术学院前身)工作,在研究、教学阵线上耕耘数十载, 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吕先生与赵先生年龄相仿, 但在学术上他追随赵先生, 一生尊赵先生为师。二位先生在学术上的交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吕先生的《蒙古族民歌调式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年),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在这本书中,吕先生运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理论,对蒙古族传统民歌的调式进行研究, 对各种单一调式形式以及功能性调式交替和色彩性调式交替进行系统分析,同时结合“变凡”理论,对蒙古族民歌中的同主音调式变换现象进行归纳。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