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4 月25 日, 在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就是新时代赋予音乐理论界的重要使命。如何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 这里就原则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建构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需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它将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和现代性文明有机融合,开创了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要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结果,它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代表着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征程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使命,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基础,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实质内容,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并使之成为表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活的灵魂”。同样,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二,建构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的战略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要求。坚持自信自立自强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新境界的核心内涵,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融通结合、双向赋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与根本路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导范式。建构中国音乐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无疑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实际行动。出土于河南舞阳的贾湖骨笛, 是中国考古所见最早的乐器。殷商祭祀贯以乐舞,并留下了“舞大濩以享先妣”等乐舞记载。自20 世纪以降,随着西乐东渐,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音乐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在百年历程中,该学科不断深化与细化,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同时又不断综合甚至整合,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互相贯通、互为支持,展现出其综合性强、范围广泛与不断拓展的特征,也使学科的边界趋向开放。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根植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与创作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范式的融合中体现其主体性。
第三, 构建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音乐百年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840 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曾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对这一严峻的文化危机, 中国知识界逐渐开辟了一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强调文化建设的独立自主原则,同时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由此,中国音乐文化也得到极大发展。1927 年,上海国立音乐院创办。次年的《国立音乐院一览》中就提出“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宗旨。1939 年,萧友梅指出,“何为国乐?曰:能表现现代中国人应有之时代精神、思想与情感者,便是中国音乐。国乐之要点在于此种精神、思想与情感。至于如何表现,应顺应时代与潮流,及音乐家个性之需要,不必限定用何种形式,何种乐器”。陈洪也对“国乐”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萧友梅则对“国乐”进行了突破国别、器乐类型、音乐形态、民族归属约束的定义,进一步提出“能表现现代中国人应有之时代精神、思想与情感者,便是中国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