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尼特凯的时代
作者 [俄]左贞观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 年11 月24 日是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Alfred Schnittke,1934—1998)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早前,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宣布,今年将陆续举办包括音乐会、音乐节、展览、学术会议等在内的百余项活动, 以纪念这位继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之后,在国际舞台上最有名望、作品演出最多的现代俄罗斯作曲家。

今天,施尼特凯早就成了20 世纪苏联- 俄罗斯史无前例音乐创作高峰期时代的代表人物。每当谈到这个时期, 我们经常会提起施尼特凯、爱迪生·杰尼索夫(Edison Denisov,1929—1996)和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1931—)三位作曲家的名字。其实他们只是这个时代众多获得世界公认的杰出作曲家们的代表。之所以称他们为“苏联- 俄罗斯作曲家”,是因为20 世纪90 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国家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作曲家移居国外,还有一部分溘然离世。其中包括很多在国际乐坛广为人知的名字:谢德林(Shchedrin Rodion,1932—)、斯洛尼姆斯基(Sergei Slonimsky,1932—2020)、魏因贝格(Mieczysaw Weinberg,1919—1996)、鲍·柴科夫斯基(1925—1996),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Arvo Prt,1935—),格鲁吉亚作曲家坎切里(Giya Kancheli,1935—2019),乌克兰作曲家西利韦斯特洛夫(Valentin Silvestrov,1930—1992)等等。

从苏共二十大后的所谓“解冻”时期开始,苏联文艺走向了一个新时代, 其表征是在60 年代在文艺领域出现了一批意识形态相对自由、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这种潮流率先出现在文学诗歌和戏剧领域,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则是摇滚乐的盛行。当时的创作氛围颇像我国80 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批文艺青年在俄罗斯则被称为“60 年代人”,其中就包括这一批被归为“先锋派”的作曲家。自1956 年起,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波兰每年举办的“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对一众苏联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在音乐节上不仅可以听到当时西方最新的先锋派作品,苏联作曲家的探索性创作也得到了展示的舞台。通过“华沙之秋”,他们接触到了“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们的无调性作曲技法,这成为60 年代初苏联前卫作曲家最感兴趣的新语言,就连肖斯塔科维奇都努力学习,并运用到《第十四交响曲》以及第十二、十三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中。后来,他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更有吸引力的西方现代作曲风格和技法, 特别是布列兹、施托克豪森、卢托斯拉夫斯基和潘德列夫斯基等人开创的新风格。

施尼特凯早期创作深受肖斯塔科维奇的影响。直到1963 年,意大利现代作曲家诺诺光顾了莫斯科, 促使他开始研究和学习一系列更前沿的西方作曲技法,探寻自己的创作道路。他先是在创作中运用了偶然音乐的技法, 之后开始尝试把各时代风格相异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自己的作品中。1971 年,作曲家总结并发表了他对这种创作手法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并将其定名为“复风格”。

施尼特凯的早期代表作《第一交响乐》集中反映了他的复风格创作观念。对此他曾写道:“当时我一连几年在为米海依尔·罗姆(笔者注:РоммМ.1901—1971,杰出的苏联电影导演)的最后一部纪录片《今天的世界》谱写音乐时,我同摄影组人员一起翻阅了几千米的摄影资料, 最后剪辑的成片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却是把许多20 世纪电影新闻纪录片段严谨组合起来的一部很有整体感的作品。”这部包罗万象的纪录片使用了众多反映当时世界形势的摄影片段:越南战争、饥荒、环境污染、西方大学生抗议运动、嬉皮士、吸毒等。为这部片子谱曲的经历,成了作曲家后来创作《第一交响乐》的主要契机。施尼特凯一共为七十多部影片写过配乐。这不仅是为了谋生,而是成为他创作的实验室。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在作曲家的《第一交响乐》里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古典、巴洛克、浪漫派、十二音体系、爵士乐、偶然音乐、响音技法等。所有在他的作品里可以听到的以往的音乐风格等, 在作曲家笔下都变成了今天的音乐风格;所有以往的形式———大协奏曲、安魂曲、弥撒等,也都成了现代的音乐形式。他在同大提琴家亚·伊瓦什金(笔者注:1948—2014,施尼特凯的多部作品的首演者,著有《同施尼特凯的谈话》一书)的谈话中曾说:“不管我创作的是什么,我写的都是回归到以前的, 没有新的。今天的所谓新的,都曾有过了。”

施尼特凯的《第一交响乐》中还有几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一,作品的开头是一个空舞台,乐手们一个跟着一个跑上舞台,一面演奏,一面跑向自己的座位,所有成员坐齐后才言归正题开始。

本文刊登于《人民音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