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瑞士卷,一场网络风暴
作者 永舟
发表于 2024年12月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施泽科)

一位全职妈妈买了一盒八个装的瑞士卷,打算与丈夫及两个孩子分享。两个孩子一人两个,丈夫深夜回家,吃掉自己的两个之后,却阻止妻子吃掉最后两个。理由有二:其一,妈妈吃掉了,孩子们就没了;其二,家长应以身作则,少吃零食。

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引发了网上铺天盖地的讨论和质疑。不久后,视频拍摄女子发文称,自己与丈夫的确最近有些矛盾,视频并非摆拍,但因不愿继续传播负能量而选择了删除视频,当地网信办称将对事件进行核实调查。

但一盒瑞士卷引发的舆论海啸已经形成。

视频情景揭示了一种日常经验,即一个女人在丈夫、孩子与自己构成的家庭关系里所处的力场和位置。但这里的力场,绝不是权力的力,而是被爱的用力程度。

“八个瑞士卷怎么分”的问题,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并引来网友的争相模仿。短期内,“瑞士卷之问”颇有当年“我和你妈掉水里”这类荒诞问题的功效与作用,凡有愿意将瑞士卷优先分配给妻子/女友的男性,就可能“荣膺”好男人之誉。发出问题的女性,也能在这一独特单一的情景里,标榜自己的幸福。

八个瑞士卷事件的视频截图

可能是因为无聊、蹭热点,也可能真的想借此次拷问或考验自己的伴侣,用以确认或证伪另一半对自己的呵护程度,如前文所说,大部分人的确认,依然是将自己摆在“被爱”的客体位置,期待用一个假设性的无聊的问题,从相处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恋人那里获得自己被爱着的证据。

在现实的情感关系里,人们,尤其是女性,不安全感尤为明显。在独立和女性意识已成潮流的今天,被爱依然是大多数的她们难以启齿的渴望,同时也因为与思潮的某种相悖而成为痛点。

无论是否是摆拍,这场闹剧之所以引起风暴,原因正在于,它过于典型地折射了当代家庭与情感的结构性困顿。

屋檐下的权力次序

家庭主妇,是“瑞士卷事件”女主人公脱不掉的身份标签。

家庭是由情感关系、经济关系与血缘关系缀连组成的复杂结构体,其中最关键的缔结,同时也是最容易导致分崩离析的因素,也许不是情感,而是经济。

虽然购买瑞士卷的是妻子,照料孩子的也是妻子,但丈夫才是这个家庭的收入创造者。当然,在现实的具体情形里,这些琐碎的金钱关系,很可能不会被摆出来放在台面上拉锯,但它不可避免地成了这种家庭日常氛围的底布,吸收、渗透着个体价值和组成了相处细节的肌理。

妻子等待晚归的丈夫来分配最后四块瑞士卷,丈夫出于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吃掉了属于自己的两块,却并不认为剩下的两块“属于”妻子。这是源于他下意识将妻子视为这个家庭的服务者角色,而非参与者。

综艺节目《再见爱人3》里的傅首尔与老刘

这折射的是,现实中,家庭主妇一般意味着权力关系里的弱势者,意味着某种被动和顺势。在一个女人成为家庭主妇的那一刻开始,她的“势”,就几乎注定会在丈夫和孩子之间动态切换,独立完整的自我,只能退居其次。

且不论视频是否摆拍,根据此事的现实讨论热度与模仿效应,不难料想,这一命题式情景背后,也许埋藏着多年来习以为常对妻子的命令和打压,也许他不认为这是打压,而是出于一种从自身立场出发的最简单等换:我为这个家提供经济物质支持,你就应该为这个家作出其他牺牲。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