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选变天坑,土木学生提桶跑路
作者 尹立青
发表于 2024年12月

经过漫长的等待,高考录取结果终于来了,录取通知显示:“土木类。”

那一刻,黄小芳的第一反应是“麻木”。

这不仅是因为与心仪的建筑学失之交臂,她还想起高中的心理老师提过,上一届的一个学姐被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后追悔莫及,老师提醒他们:“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父母听到结果后,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女儿录到土木是一件“天都塌了”的事情。孩子将来的路怎么走,他们心里也没底。

和黄小芳及其父母类似,如今,部分学生和家长似乎“闻土木专业色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高招调查报告》,全国范围大部分高校土木专业分数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录取分数(位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数据显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从2020届的432人,下降到2025届的324人,降幅达25%。而在长沙理工大学公布的转专业数据中,2023年,土木工程学院转出125人;2024年,湘潭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转出63人。

这个四年前还被张雪峰在直播间推荐的专业,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基建需求逐渐饱和等影响,“土木”近年逐渐从昔日的高分录取专业,变成了如今被学生贴上“天坑”“提桶跑路”等标签的冷门专业。

在学校层面,撤销或调整土木工程专业的动作并不少,在专业和行业面临调整的背景下,身处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该如何“自救”?随着行业周期的变换,他们是否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调整

靴子落地。面对不如意的大学开局,黄小芳只能选择服从。就这样,黄小芳成为了广州大学21级土木大类的新生。入学以后,她发现,身边很多同学都是被调剂到土木专业的。

身处行业“预备军”,她感觉到土木专业确实呈整体下滑之势。需求、岗位在减少,待遇在下降。她认识的一些前辈,也都说近几年的行情不太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曾提到,土木工程不是朝阳也不会是夕阳,而应该是“常阳”“长阳”,并建议推动传统土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升级。这已成为行业共识,而这一观念作用于学生日常学习上的,可具化为专业分流、课程设置等选择。

学生小组作业搭建的实体模型构筑物(受访者供图)

关于土木专业的现状,黄小芳曾听到过一名土木工程专业教授的观点:“我们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她感叹道:“很可惜自己不是变革之后的一届。”而在机会来临之前,可以做的是,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

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在大一下学期,黄小芳在土木大类的专业分流中,选择了建环专业。身处其中,她感受到专业调整的脚步正缓慢地前进。

作为工科专业调整浪潮中的个体,黄小芳的应对方式是微调自己的方向。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2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