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留下好印象,还是起反作用?”这是2024年11月28日晚上—杭州“山西之夜”,一名浙江企业家对山西省政府工作人员发出的直接质问。
当是时,领导们早已吃完饭,在会场上轮流发言,而被请来的企业家们则饿得前胸贴后背,试图吃一点已经摆好的冷餐,却被以“领导还没来,嘉宾不能吃”为由阻止。“嘉宾”顿时就爆发了。
但他们得到的答案是,“规定如此”,需要“领导批准”。
这样一个颇具戏剧冲突的细节,反映的是当下山西的艰难现实。
一方面是经济上的被动与急切。2024年前三季度,山西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7532.53亿元,同比减少了516.84亿元,GDP名义增长-2.9%,实际增长1.8%,是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最低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名义增量为负的省份。
另一方面,是深陷于传统惯性当中,官本位和形式主义如影随形。明明是为了招商而来的“山西之夜”,却让本应被尊为上宾的企业家火冒三丈。
这种活动不是第一次了。
过去一年,“山西之夜”的足迹已走过天津、上海、广州、北京,直至来到了杭州。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打出了资源优势与转型机遇的招牌,试图吸引各地资本注入,从规模到规格,每一场都颇具气势,背后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山西,迫切需要外部力量打破经济低迷的僵局。
局,破了吗?
初衷与现实
11月28日下午2点,一块红底黑字,写着“山西之夜”的标牌立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三楼宴会厅门口。距离晚上7点的活动还有些时间,大厅布置略显匆忙,巨大的投影屏仍在调试,台上的工作人员忙着走流程,模仿嘉宾的进场与发言节奏,目光频频落在提词器上,确保万无一失。
“走出去,请进来”,是山西的招商之道,也是“山西之夜”活动的初衷。
事实上,早在《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行动计划》中,山西就为招商工作制定了蓝图。该计划涵盖了综合性和专题性招商活动两大部分。综合性招商活动重点覆盖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个经济发达地区,每个区域都设定了精准攻克的产业领域;专题性招商则围绕产业链、数字经济、文旅康养、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领域展开。
其中,数字经济是山西此次招商活动的重点。内部人士透露:“这几年山西在数字经济,尤其电商发展方面,是个短板,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让山西的特产走向更大的市场。”
近些年,山西也开始在数字经济领域发力。以临汾为例,数字产业园已吸引了字节跳动、华为、网易等111家企业入驻,推动了百度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京东数字中心、华为云创中心等多个项目落地。这些项目无疑为山西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当地产业升级带来了希望。
因此“山西之夜”特意邀请了新浪财经CEO邓庆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等业界大佬,希望借助他们的资源与影响力,让山西搭上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车。
然而,产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如何整合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山西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问题不仅在资源空间与政策,更艰难的“转型”还存在于观念,意识领域,而它又与过去养成的工作习惯和政府内部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晚上8点多,领导的致辞仍在进行,隔壁走廊传来饭菜香味,那是给到场嘉宾准备的特色冷餐会。饥肠辘辘的嘉宾起身离席,已经迫不及待。
活动开始前,来自山西的领导们早已在二楼餐厅用过晚餐。而包括几位浙江本地企业家在内的嘉宾,为了准时参会,放弃了晚饭赶来,却被告知冷餐会只能“等待领导”,无法提前享用。
矛盾逐渐升级,于是便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现场经过多番协商,嘉宾才勉强被允许动用面前的果盘,“其他的你们就别吃了,不然还要重新摆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