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首先要向大家请求原谅,我有点失礼,没有办法,93岁了,腿不好。”
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坐着轮椅登台,讲话前,他先向大家鞠了一个躬。
这是第八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也是郑必坚第八次参会尽己之力让世界“读懂中国”。孜孜不倦的背后是减少“读懂赤字”的深切责任感,在这个变乱交织的时代,能否读懂中国,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前途与命运。
本届“读懂中国”会议的主题为“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发展新机遇”。开幕当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会议致贺信指出:“读懂中国,需要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的和平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机遇,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又是世界的机遇。
郑必坚表示,回想67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深情地提出:“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今天,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就正是这样一个“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的中国,就正是这样一个通过自身改革发展而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中国,同时还是这样一个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向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学习的中国。
改革只有进行时
“如果要问今天中国政治术语中叫得最响的、最吸引人的是什么概念?就是改革。”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李君如在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前景与机遇”的嘉宾对话中强调。
改革之所以备受重视,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思维方法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机制决定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6周年,每届大会的三中全会通常都聚焦改革,不仅因为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要路径,更是因为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李君如介绍,中央每五年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出新的中央委员会,按照党章规程,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中央全会。第一次中央全会选出总书记、常委等等,第二次全会为第二年“两会”领导机构提建议,新一届委员要查问题,要思考问题出来了怎么解决,而三中全会主要是搞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叫做“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改革前面加一个形容词“深化”,再加上一个形容词“全面”,而是一个专有的政治术语,使得一个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为目标而改革,才叫全面深化改革。
李君如表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名叫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一句话是“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表明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既坚持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治理为主的改革,同时改革适应发展。“什么叫适应发展?一是要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二要有利于发展,最后要促进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彭森表示,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会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主题很好诠释了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同时向世界宣示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在当前世界风云变幻、变乱交杂的时代,中国的这个表态、决心实际上是给全球最大的确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