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露了哪些“底”
作者 吴阳煜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11月15日,广东珠海,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两架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

一群不折不扣的幽灵,电磁学意义上的—当美军黝黑的隐身战斗机“夜鹰”越过伊拉克边境的时候,地面守军的雷达预警画面上,空空如也。

明亮的新月月光映衬下,挂载激光制导炸弹的F-117来到了巴格达的上空。这座在冷战时期建设了突出防空力量的城市,“眼睛”一个接一个变瞎,高射炮和地空导弹盲目又胡乱地做着徒劳反击,顷刻间化为了烟尘。数十架“夜鹰”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无一损伤。

这是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初期,被看作现代空战重大转折点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的一幕。中国人也是第一次透过电视屏幕,相对直观地感受到了隐形技术战机如入无人之境的压制威力。

33年过去了,今年的11月12日上午,带着火红“马赫环”的歼-35A,划过金湾机场上方的蓝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两种不同型号隐身战斗机的国家。世界对于“空中幽灵杀手”的关注,又来到了新的维度。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南海之滨,蔚蓝晴空之下,一大批覆盖现代战场陆海空天电系列的“中国制造”大型装备,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上,闪耀着来自国防与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魅力。

在珠海金湾区,这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防务展览上,各式国产重器共舞苍穹。同样振翅高飞的不止于此,股市军工板块近日表现强势,出现多支股涨停—市场表现亮眼,这与11月17日闭幕的中国航展直接相关。

根据往届展会经验,签订的军贸订单呈批量式涌现:对比成交了各型号飞机500多架的上一届航展,当歼-35A等三种第五代战机,与一系列无人武器这些新式军工产品集体亮相后,这届中国航展的合作协议签约额已达2800余亿元人民币,反映的是在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体系之上,中国飞速发展的国防工业制造能力。

求新求变的趋势之下,作为一个汇聚各方防务装备科研智慧和技术成果的大平台,本届航展之中,全新亮相的展品比例达到75%,且展会上的不少军工初创企业,都源自民用航空业。有专研国防科技行业的分析人士指出,在军工产业,为了维持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产品的更新速度和技术的快速迭代,是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

“在国防科技领域,中国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完全自主化的全产业链。全国的军工系统分为地面兵装(地面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航空及航空发动机、航天与空间探索、船舶制造、雷达电子战和核工业六大子产业链。虽然每个子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不同,但分系统与零配件企业又相互协作,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国防军工全产业链—因此,中国可以自主研制几乎所有类型的武器装备。”《舰载武器》执行主编、南方防务智库的顾问石宏,这样向南风窗表示。

诚如斯言,这些新展品、新企业的集中亮相,反映出我国一批有代表性的军工企业更具活力的发展前景。石宏认为,在未来,随着中国对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很大程度上要靠军民融合来实现。回顾21世纪之后给人类带来巨变的科技浪潮,信息化发展最快的是商用领域,电子产品基本上是半年就更新一代;被看作下一个新星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在商用领域发展速度最快—而军用作战平台要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单靠专门的军用道路、军用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必然需要军民融合。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