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或许很多年以后的人们,会对这句海子的诗产生疑问。因为那时,不仅天空的价值如陆地一般被熟练开发,而且都“看得见”,甚至是琳琅满目。
马斯克星链项目的首批卫星,于2019年开始被送往天空。自那时起,网络不断出现世界各地发出的肉眼可见的星链卫星,它们排成一列,快速划过星空亘古的格局。而现在,星链已经不是唯一。
2024年8月6日,18颗卫星从太原出发,被长征6A火箭送到极地轨道,它们是我国名为“千帆”的低地球轨道通信超级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同时,这也是我国几大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中首次组网发射的。
70天后,第二批组网卫星再度以一箭18星的方式入轨,这是熟悉的中国速度。
千帆星座规划卫星超过1.4万颗,这不是全部;由中国星网主导的另一星座“国网”,规划卫星1.3万颗,其首批卫星也预计将很快发射。两大星座是商业航天蓝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星链是两大星座的对标物之一。第二代星链卫星支持直接接入手机一类的小型终端,这打开了一个价值巨大的市场。
随着越来越多低轨星座建立,新的技术图景被激活。它可能是这样:地面上,飞驰的自动驾驶汽车由卫星信号支持车路云协同;半空中,载人或载物的低空飞行器,由卫星提供定位和通信支持,穿梭于城市中丝毫不乱;再往上,乘坐飞机的旅客可以开始普遍地使用卫星宽带上网……
从未有过的喧闹将布满天空,也许那时,它也不能够以其纯洁安慰人心了。因为这个过程中,地面上的技术、利益以及政治的角力故事,也将在天空重新演绎。
“钢铁侠”的故事背后
最近几年,似乎一说到探索太空,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昔日的“硅谷钢铁侠”,今天的“白宫座上宾”,马斯克。
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的确也战功赫赫。2024年10月,星舰(Starship)第五次测试飞行,直播画面中的“筷子夹火箭”犹如神功,令世界惊羡。发射塔机械臂能够捕获超重型助推器,意味着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系统的工作再进一步。这指向马斯克特有的一以贯之的核心:降本。
“夹火箭”固然吸睛,但马斯克的核心竞争力仍是“成本控制”,从而打出“量大价优”的价格牌。
SpaceX完全成熟的火箭,如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以高频率发射商业有效载荷。2023年,SpaceX共将约119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占全球总量的80%。更关键的,猎鹰系列火箭的发射成本限制在每千克3000美元,这比全球商业太空飞行市场的平均每千克1万至2万美元低得多。

马斯克曾放言,发射成本有望继续压缩至每千克1500美元。根据设计参数,星舰将能够携带多达150吨的货物。如果“筷子夹火箭”之后的进展一切顺利,星舰辅以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那么,马斯克的豪言的确可以落地。
“卷价格”是马斯克对传统航天业的颠覆,星链则是他新辟的沃土。星链自2009年开始组网,截至2024年12月,已发送7522颗星链卫星入轨,其中6504颗处于工作状态。这些卫星服务的用户总数已超过300万人。
马斯克的领先,不仅让他的美国“对手”贝佐斯感到绝望,也带给其他国家竞争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