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与开放:中国科技发展的双翼
作者 朱秋雨
发表于 2024年12月
2024年9月27日,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

2024年,新质生产力在中国继续呈现火热发展态势。而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珠海航展、北京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各类展会上,公众的参与热情越加高涨。

人人都清楚,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科技进步。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正视既有的不足与全新的挑战。

本文对话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戚凯,共同回顾了中国科技的巨大成就及其背后的经验教训。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学者,戚凯强调中美大国关系是中国科技发展必须直面的关键问题。他判断,特朗普下一个任期里,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会类似于蒙古摔跤式“缠斗”,相互制约,谁也无法彻底将对方击败。而越是在严峻的外部打压环境下,中国越要坚持自强与开放并举的政策。

“大院铁幕”的阴影

南风窗:人工智能在推动国际社会新一轮资本狂热,中国当下处在人工智能竞争的什么水平?

戚凯:中国现在已经跻身人工智能大国行列。跟很多国家对比,如果我们稍微不那么谦虚一点的话,或许可以骄傲地自称为人工智能强国。斯坦福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世界第二。中国正以紧密的节奏追赶美国,相比第三名到第十名的国家,优势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在硬的得分指标上,我们跟美国比还有很大差距。近一两年,美国自我提升的速度比我们要快。作为长期的第一名,它对我们的优势在扩大,特别是最近几年,这个趋势更加明显。我们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所需的硬件、基础设施等,还在被美国卡脖子。在一些最顶尖的技术层面,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底层基础设施硬件,以及一整套的生态系统,譬如开发软件、运行软件等方面,中国遇到的外部遏制和打压不断。展望未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南风窗:在人工智能通用的三个领域(算力、算法以及数据),中美之间分别有多大差距?

戚凯:算法和数据中国都还不错。例如TikTok的算法,比美国的很多软件都领先。中国同时也是一个数据大国。但算力是我国一个比较大的短板。比如,2024年9月,山东浪潮科技联合中国信通院在《人工智能算力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算力建设取得量的巨大进展,但更要实现质的提升,并且要兼备高效与智能的人工智能业务能力。

美国目前围绕人工智能定制化,快速新建了一些数据中心。比如,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最近实现了神速发展,它仅用了122天就在美国田纳西州建成一个新数据中心,这个中心名字叫“Colossus”,大概用了10万个英伟达的高端显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开发和运行AI的芯片集群之一。使用十万个英伟达的高端显卡,这对于很多中国公司来说难度很高,因为我们面临的美方出口管制是很严重的。

与此同时,美国针对中国的进一步技术封锁还在加剧。12月,美方发布了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瞄准半导体制造设备、存储芯片等加强管制,并将136家中国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清单。而且,美国一贯擅长通过“长臂管辖”等方式,来威逼国际社会加入自己的遏制网络,强迫其他国家也不与中国开展合作。

所以,今年5月底,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指出,美方对华科技制裁打压,所谓“小院高墙”已经成为“大院铁幕”。美国一直狡辩说自己的政策是“小院高墙”,但现实情况证明,美国搞的就是“大院铁幕”,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和打压,在国际社会上搞冷战思维。

大国变强国之路

南风窗:关于新质生产力2023年被提出的背景,你曾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时代。在我看来,数字化在前些年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候已经来临。为什么是现在着重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地位?其他国家有在做类似的工作吗?

戚凯:过去,我国比较好地把握住了数字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例如大力提倡数字政府建设、数字治理等等,也都取得了突出成效。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我们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美国的遏制打压,想要实现真正发展,必须在科技领域有一些重要突破和关键抓手。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