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贷款席卷全球
作者 谭保罗
发表于 2024年12月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施泽科)

2024年12月初,主要从事私募信贷业务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HPS在其网站宣布,已与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达成协议,后者将全部收购HPS的业务和资产,交易价格为120亿美元。

贝莱德是全球体量排名第一的资产管理巨头,管理资产总额已达到11.48万亿美元。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一直被视为华尔街机构投资者的变革历史。此次收购,也被看作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风向标。资管巨头正在大举进军私募信贷行业。

无独有偶,在亚太地区,被视为全球资产配置一流高手的李嘉诚早已进军私募信贷。9月,长江实业集团旗下投资平台Orion3和著名信贷公司Muzinich达成合作,推出10亿美元的私募信贷基金。外界惊呼,李嘉诚将开始“放贷”。

由于金融监管法规的原因,私募信贷在我国内地并没有成为一个金融子行业。但在民营企业出海之时,私募股权时常是中国企业不可多得的融资工具。2023年爆发的“苏宁少东家”张康阳痛失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一案中,前者向美国另类投资集团橡树资本融资的方式,即是私募信贷。

私募信贷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究竟是融资的“及时雨”,还是暗藏风险?

三方利益,驱动发展

除了贝莱德和李嘉诚,发力私募信贷几乎是2024年各大投资机构的“统一行动”,那些最著名的机构都在进军这个领域。5月,高盛宣布完成合计超200亿美元的募资,私募信贷是资金主要投向之一。12月,淡马锡控股成立私募信贷平台,初始投资75亿美元。黑石、KKR等一度以私募股权或房地产投资为主要业务的PE机构,也在近年大力布局私募信贷。

何为私募信贷?通俗理解,它指的是银行贷款和债券市场之外的债务融资。银行贷款本质上是将储户的存款汇集起来,通过银行这样的中介,对工商企业进行融资。银行贷款涉及成千上万的储户,关系社会的稳定,因此有一定“公”的色彩。同样,债券市场是一个完全公开的市场,融资者的信息披露必须公开和透明,“公”的色彩也更重。

而私募信贷的关键则在于“私”。工商企业作为融资者向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借贷,资金主要来自后者从LP那里募集的信贷基金,不涉及公众存款的安全。同时,融资过程也不需要像在公开债券市场发债那样进行信息披露,只要双方私下达成融资协议即可。

可以看出,私募信贷的风险显然比银行贷款和债券要高,但也意味着资金融出者可以获取更高的利率。在境外市场,私募信贷的年化利率一般在10%以上,最高超过20%。在国际米兰易手一案中,苏宁“少东家”张康阳当初向橡树资本融资时,利率就达到12%。实际上,恒大在资金吃紧时,通过债券融资的利率也不过13.75%。可见,私募信贷的利率的确不低。

即便利率高,依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去融资,这个领域的规模正在不断膨胀。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