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学的可能
作者 杨闰然
发表于 2024年12月
深圳理工大学

中国如今已经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60.2%,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但在这一阶段,高等教育需要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小而精”的教育模式显现出其特殊的重要性。并且,对高端人才的教育探索,既要面向产业,又要高于产业。

一所位于深圳的新大学在今年引起了广泛关注。经过近六年的筹建,2024年5月30日,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批成立,首年招收本科生的投档线在广东名列前茅。

今年九月,樊建平被任命为深圳理工大学的校长。此前他在高性能计算机及应用领域已经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从2006年起创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任院长。2018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樊建平任深圳理工筹备办公室主任。

从樊建平身上,南风窗记者能够体会到这位出身工学的校长,有着人工智能时代特殊的治校思路。在采访中,樊建平说,深圳理工的目标是做世界级顶尖理工科大学。他反复强调,学生一定要进实验室,要朝着解决人类问题的方向前进。

樊建平对教育探索的边界约束有着清醒的认知,在一定的自主范围内,大学的革新依然有广阔的空间。

智脑是趋势

南风窗: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的定位是什么?

樊建平:我们现在把大学分成了四类,一种大学是专门教课的,比如美国一些非常好的文理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第二种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老师带课做研究,课题组一起写论文。第三类大学是在学校里建立大量的研究机构。每一个研究所叫建制化研究所,为产业化提供支持,像斯坦福大学、MIT就属于这一类。

第四代大学是社区的核心。整个大学是开放的,头部产业聚集在大学周围,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也在这里。深圳理工大学的定位就是第四类,学校绝对不能把门关上。除了教学区和科研区,学校里的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还有运动场,全是向社会开放的,学校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融入这座城市。

南风窗:深圳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大学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樊建平: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院—研究院—书院‘三院一体’”。学院主要负责专业教学,不设置专门的工学院、理学院,坚持“学科交叉建专业”。研究院就包括了链接各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联合实验室等等,学生一定要进实验室。

我们有两个书院,曙光书院和袁庚书院。它们一个代表科学家精神,一个代表特区精神。除了学习,学校对学生的评估还有八大核心能力指标,包括家国情怀、服务社会、自我探索、批判思维等,学生的身体素质、素养、心理,我们都会想办法在书院让他们得到提升。书院有健身房、音乐厅、厨房,我们在想办法通过“书院式”育人让学生在这里生活得舒心。

南风窗:深圳理工大学在今年的首次招收本科生即录得非常优秀的生源,投档最低分为624分,最高分为664分,从120个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就能看出精英教育的发展模式。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