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式教育”,其实是一种心理控制
“我养你这么大了,你不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天天写小说瞎画画,干些没意义的事情,你对得起我吗?”
“我每天努力工作,让你吃穿不愁,给你提供一切,你一定给爸爸争口气啊!”
“我省吃俭用,新衣服都不舍得买,不都是为了存钱供你读大学吗?”
……
内疚式教育,指的是家长通过“自我牺牲”式的语言或行为,诱导孩子产生内疚情绪,从而使孩子向自己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处在内疚情绪中时,会认为是由于自己“做错了”事情,导致他人受到了伤害或者过得不如原本好。即使自己并没有做错,即使别人过得不好跟自己没有关系,一旦个体这么认为,内疚感便产生了。这时,内疚者更倾向于通过顺从来补偿“受害者”。
因此在家庭中,当家长通过“自我牺牲”式的语言或行为让孩子感到内疚时,短时间内孩子就会更愿意顺从父母、听父母的话。
这种内疚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
直接告诉孩子“你错了”,例如:“都是你的错!”“要不是因为你……”“你怎么能这么做?”
展示自己的痛苦并归因于孩子,例如:“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我每天的辛苦?”
看似为孩子开脱,实则让孩子内疚,例如:“没关系,年轻人就应该多出去走走,不用管我,我年纪大了,出去就是你们的累赘……”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教育方式,短期内看似会达到一种“成功”的效果,但实则是对孩子的一种高级心理控制,不仅会让孩子深陷内疚的泥沼,更会让他变成一个“赎罪者”。
从短期看,内疚的孩子的确更愿意顺从父母,希望通过更努力来报答和补偿父母的“牺牲”;但从长期看,内疚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程度的痛苦……
心理学研究发现,内疚感会让一个人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好日子》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