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亲了100次:“姐的眼睛就是尺”
作者 吴向
发表于 2025年1月

我一直有两个信念:一个是我需要有结婚这样的体验,确定一定要结婚;第二就是我坚信我值得过上幸福的生活。

30多岁的张曼在北京当老师,她第一次相亲是7年前。从4年前开始,她将相亲的频率提高至每周两三场,去年,这个数字达到巅峰。2023年,她和相亲对象约会125人次,有过合适的,有过心动的,但都没能进入到恋爱关系中。

婚姻是张曼的终极目标,她也很确定,自己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气馁是常有的,但时间紧迫,张曼感受到年龄带给自己的压力,于是,一次又一次提起精神,化妆、换衣服、出门挤地铁,跟一个陌生男人在不到两个小时的饭桌上进行目的明确的交谈,或者爬山、骑车、逛商场。

在相亲市场里摸爬滚打多年,张曼已然形成一套独有的识人术,笑称“姐的眼睛就是尺”。她总用幽默的话术描述自己在相亲市场上的老练。

今年夏天结束的时候,笔者联系上张曼。她说自己会继续相亲,“总要试一试。”以下是张曼的自述——

我不是颜控,但其实有特定的喜欢类型

我去年和89个人相了亲,共计125次。我最高纪录是一天4场,上午喝咖啡,中午吃饭,下午逛公园,晚上腾讯会议线上见面。甚至有时候,我和相亲对象约在咖啡厅,发现隔壁也在相亲,聊着聊着听到隔壁的谈话,觉得邻桌这小伙不错,会萌生出比较夸张的想法——要不干脆8分钟内两桌一起结束,然后交换进行下一轮?

相亲场次安排太多会导致这样的情况——我会变得很机械,整个流程也很像走流水线。很多话像是被提前存好放在一个小程序里,对方一旦说出家庭、学历、兴趣爱好之类的关键词,我就自动输出。

市面上很多相亲软件都在我手机里反复下载又删除。刚开始相亲,我热衷于看一类视频,标题写着,“已婚女分享,另一半长相没有那么重要”“两个人合不合适,吃顿饭就知道了”……但慢慢地,我不再需要识人技巧,姐的眼睛就是尺。

我不记得我进过多少次电影院,有时候一部电影要看上好几遍,看得人哈欠连天。北京周边的山,我跟很多相亲对象一起爬过。奥森公园四季的模样我了然于心,博物馆、商场、猫咖、剧本杀馆都踏足过,我甚至跟相亲对象去赶过大集。

上“战场”前,我会根据季节变化,搭配“战袍”。由于不太习惯穿连衣裙但是又要走一下女性路线,我一般选择穿半裙,全身一定要有一处亮色,总体还是追求简约大方。

直到最近,我还是在疲惫中继续和各种各样的人见面,没有迎来什么大的转折。相亲次数多了,我也有自己比较倾向的群体。我比较喜欢理工男,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是网络安全、生物医疗、航天、电力电网、人工智能等职业领域的男性。因为我是文科女,我希望另一半能跟我互补。

一般约会时间我都定在工作日下班后或者周末。大部分时候我都是和相亲对象一起吃饭,初次交流时间基本都是1个多小时,回去心里就有数了。如果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可能会有别的形式约会,比如爬山、骑车、逛街什么的。后来,我发现自己准备出去骑车的时候,就会下意识想:要不要顺便相个亲呢?

我第一次相亲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我26岁,相亲对象是家里人介绍。刚见面,我迅速就下了判断,这个人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4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