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始终是在往前走的,早晚都会转型,过往的成绩只是新的开始。
北京时间2024年8月4日,南巴黎竞技场4号馆内,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金牌赛,樊振东最终战胜瑞典选手莫雷加德,夺得金牌。在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主教练王皓高高托起了樊振东。
在网络上纷传的这张合影下,很多人留下感慨——“王皓总算完成了自己的奥运单打冠军梦。”
2004年,20岁的王皓第一次参加奥运会,2012年参加伦敦奥运会后退役。三届奥运会,在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他都是拿到了银牌。
退役后,王皓很快就完成身份的转换,成为教练。接连三次奥运会单打冲冠失利,“千年老二”“悲情亚军”成了王皓身上显眼的标签,但王皓觉得,这些经历是自己做教练的优势之一。除了技术,他更充分地理解比赛,也更充分地理解运动员站在赛场上真实的心理波动。
9月下旬,笔者在北京见到了王皓。那个上午,我们一起聊了聊巴黎奥运会那些紧张的瞬间,聊了他经历过的三次奥运会,也聊了他的教练生涯。
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冠军叙事从不少见,但关于一位运动员该如何理解输赢,又该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消化并接受遗憾,并完成人生的转身,同样重要。
以下,是王皓的讲述——
亚军的包袱
今年奥运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比赛是樊振东和张本智和的八分之一对决。这是很关键的一场球,也影响了男单整个赛事的走向。那天,我能感到樊振东有一点紧张。这种紧张可能只有教练员能感受到,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在赛场上,我不断调动樊振东的积极性,让他再兴奋一点,再high一点。很庆幸的是,经过调整,樊振东最终拿下半决赛的资格。
我记得2004年,在雅典奥运会上,刘国梁主席也曾经在台下大喊,让我能兴奋一点,去叫,去跳,我能感受到那种声音在当时带来的作用……
雅典奥运会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奥运会。那一年,我20岁。
首次参加奥运会,更多的是稚嫩。那天,当我推门进到决赛主场时,瞬间感觉压力放大了几百倍。
我一上来打得非常凶猛,但只盯住了对方的正手,后边几局就失误了,最终失去了冠军。下台后我跟刘国梁主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打好”。
第一次冲金失败后,整个后奥运时期,影响一直都在。很多人安慰我,说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能进决赛已经不错了。但我知道打第二肯定不行,不能原谅自己,心态调整、消化得很慢。一直到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之前,我参加的好多比赛都打了第二名,也是那段时间,大众开始叫我“千年老二”。
后来,我连续两年参加亚洲杯比赛,都拿了冠军。当时我就体会到,要经历一次次比赛的磨炼和积累,才能在重要比赛中发挥出来。那时候年轻,我觉得时间那么长,未来还是有机会的。
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我明显感受到,那个包袱又回来了。
临近比赛,我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了,大家对我的期望也很高,我压力非常大。因为是在本国举办的奥运会,我就特别想拿到这个奥运单打冠军。
当你过多去想比赛结果的时候,就会被这个比赛结果所左右,捆绑住。站在球台上,我还是放不开,身体发沉,跑不起来,出手不果断、不够狠,最后我还是错失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