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脑海里朦胧的科学家梦想,开始变得真切了。
2024年夏,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量子物理学家薛其坤院士获此殊荣,成为该奖项创立以来最年轻得主。此前,他还获得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巴克利奖,成为70年以来首位中国籍的获奖者。
薛其坤并非天才,他历经3次才考研成功,读博花了7年,却在41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了量子世界难题。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寒门子弟,有着怎样的人生和家庭故事?
考研三次,他依然追求心中的梦想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西峪村,他曾多次提到,自己是“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作为家中老大,薛其坤从小勤奋好学也很能吃苦。七八岁时,他放学后就帮家里割麦子、喂牲口了。父母没什么文化,薛其坤优异的成绩全靠他的努力和自律。他放学后不光认真写作业,还主动去放牛,拾柴,帮母亲烧灶火……小小年纪,就力所能及地分担家务。
因家境贫寒,16岁那年,父母借钱供薛其坤读了高中。每次从家里去西峪县一高,他都带着母亲烙好的煎饼。有时收成不好,一年的粮食仅够全家人吃半年,母亲烙饼时就用杂面掺上花生皮糠——把花生皮磨碎了掺到煎饼里,充当粮食供一家老小填肚子。
通过学习,薛其坤知道了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他也渴望走出贫困山区,成为一名给社会带来福祉的科学家。高中时期,薛其坤梦想的小船正式启航,为了圆大学梦,他经常吃着粗糙噎人的“花生皮煎饼”,挑灯复习到深夜。1980年,薛其坤以优秀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其中物理考了99分(满分100)。去省城上大学之前,满心骄傲却一贫如洗的母亲找人借了一块布,连夜给儿子缝制出新褂子,让他的衣着不至于太寒酸。
读大学期间,薛其坤沉迷于激光物理,渐渐导致偏科。大学毕业后,他第一次考研究生,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无奈败北。他收起“野心”,来到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教书。但梦想的火种无法熄灭,薛其坤心里还是想读研,让自己在光学物理方面更进一步。工作两年后,他再次考研,又是惨淡收场……不过,正如薛其坤自己所说:“我来自沂蒙山区一个小村子,山里的孩子皮实,不怕吃苦,也不怕失败。”
虽然两次败北,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通过努力复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大不了败了再战!直到1987年,第三次奋起逐梦的薛其坤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他向往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凝聚态物理专业。
硕士临近毕业时,导师推荐薛其坤到日本东北大学读博。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听不懂导师的指令,他经常受到严厉指责。导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实验时,薛其坤不敢碰仪器,只能在一边怔怔地看。
在日本留学时,薛其坤一周工作6天,早上7点走进实验室,晚上11点之前不许离开。他每天就做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他感觉异常孤独和落寞,与家人通电话时,几乎要落泪。一年中,他心里有七八个月都想放弃,想回国,他太想家了。一次,上学前班的儿子在电话里给他背刚学的一篇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听着孩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泪振作起来:是啊,自己身为留学博士生,更要给中国人争口气!
薛其坤咬牙坚持了下来,凭借扎实功底和超常付出,取得一项“7-11实验室”30年来最大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