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的理念源远流长,植根于古人对自己所处现实环境的观察与思考而产生的生态保护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样貌,对我们今天所探讨的生态保护、和谐共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生态保护不是要保持大自然的原始状态,而是要在维持人类发展的基础上,维护大自然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古人生态保护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古人生态保护智慧不是平白产生的,而是植根于华夏大地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自然区,这三大自然区决定了我国经济格局的基本框架,同时在这三大自然区内部还可以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的差异细分成更多的经济区。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各诸侯国及秦汉政府为增强国力,致力于经济发展,主要是发展农业,垦殖荒地,精耕细作的方式逐渐确立,成为至今两千多年来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产业分工也逐渐明显,逐步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地域分工差异,经济区逐渐形成。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将当时的中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人们在这些经济区内生活、劳作,应对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患的侵袭,逐渐掌握了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方式,形成的观念蕴含着独特的生态保护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思想包容,百花齐放,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逐渐发展,形成各家学派,其中就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看法,一直影响至今。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顺应自然,不折腾,才能达到自在的状态。这种思想下形成的黄老之术在刚经历大动乱的汉初被定为国策,崇尚无为而治,对文景之治的形成有着重要贡献,历代王朝建立之初倡导与民休息的政策也多受此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政府管理、民众生活的影响最大。一些学者指出儒家生态意识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学说渊源于先秦时期,但正式成为一种理论观点则是在汉代,以西汉的董仲舒、北宋的张载和二程为代表。很多学者对“天人合一”理解不一,但多数还是认为“天人合一”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要顺应自然,与现代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有共通之处。中国历代王朝君主在关于生态资源利用、保护的诏书中频频援引儒家之语,反映出“天人合一”论在中国古代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受季风性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天并不遂人愿,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人们在“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下,就会把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与季节时令、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希望人们的行为不要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当然,这种唯心思想并不科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的权力,减少了向大自然过度的索取。
战国时期,在道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还诞生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和“阳”是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孕育着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宇宙万物与土、木、金、水、火五行对应,五行相生相克,维持着生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