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会围绕‘双碳’背景下,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这一重要议题,研究科技在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中的支撑作用等内容,将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听完与会专家的报告,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察专员杨鹏说。
在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和江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与规划院联合举办的交流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相关单位,以及江西省、湖北省等沿江省市的专家学者就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长江流域产业行业发展绿色低碳、流域治理管理协同控碳、区域科技创新实践,“十五五”科技需求与下一步重点方向等开展交流研讨。
从流域角度协同控碳
近年来,长江中心紧密围绕美丽中国长江先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求,积极谋划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十五五”科技需求,以科技支撑长江流域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碳达峰、碳中和依然任重道远。”长江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指出,第二产业碳排放量“遥遥领先”,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中,9省(直辖市)第二产业碳排放占比超过50%,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创新支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
“水也是各种生物要素的重要载体,流域社会经济活动、水土环境条件和水文环境直接影响了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源—流—转—汇’过程及效应,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和温室气体的源汇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夏星辉介绍说,据已有研究估算,河流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的25%,能抵消约68%的陆地碳汇。“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来考虑降碳减污的工作。”
夏星辉指出,要将河道外和河道内过程相结合,从流域的角度开展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源汇过程的研究,提出降碳增汇的机制;要从流域角度综合研究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碳氮循环和温室气体源汇过程的影响;要针对不同流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提出降碳増汇和深度减污的途径。
“污水处理行业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中国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党委书记曹光荣介绍说,数据显示,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3%。为系统开展城市水环境低碳治理,中国三峡集团创新推出“厂网河湖岸”系统化治理的“城市智慧水管家”模式,对城市涉水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调度、运营,促进城市水环境治理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并通过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在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碳减排。
系统化治理重视对岸线的生态布局,可以更好发挥绿地系统的作用,增强碳汇能力。在江西省九江市开展的绿地公园及岸线修复工程,每年产生的碳汇可中和两河片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全流程碳排放约20%。

